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儒门事亲》是集他的学术思想之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多宗奉《内经》,《难经》、《伤寒论》,私淑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并在前人汗、吐、下三法的基础上拓展三法的内涵,使此三法运用更加广泛。他倡导“邪气致病”,认为疾病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正斗争引起,提出“天地人邪三者”的三邪理论,治疗上分别采用汗吐下三法治之,即所谓的“发病者三也,处之者三也,出之者亦三也”。汗法除用药物发汗外,“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吐法除药物涌吐外,“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下法除泻下通便药物外,“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除了汗吐下三法外,张从正的补法、食疗法和情志疗法也颇具特色。他的攻邪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颇深,尤其是为明清温病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着“阿拉伯医学王子”美称的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和医学,他在化学、数学、天文学、地质、音乐理论和文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他的主要医学著作《医典》,大概成书于11世纪初,其医学理论体系建筑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体液学说基础之上,隶属于“古希腊—伊斯兰医学体系”(Graeco-Islamic Medicine);同时它汲取了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经验,是对阿拉伯医学,乃至西方传统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总结。对疾病的认识阿氏不仅考虑到气候环境、居住环境、饮水与饮食、年龄与健康的关系、还考虑到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洗浴疗法、催吐疗法、放血疗法、水蛭吸血法、养生疗法、手术、拔火罐法、灌肠法、尿道注药、阴道填塞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成书年代与《医典》相近,其中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方法可比性强,故选择两位医家及其著作进行比较。通过对二者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方法的比较,笔者发现两位医家对于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大致相同,不外乎外部原因如风、寒、燥等气候变化,饮食因素,内部原因即情绪原因如怒、惊、忧、恐、喜等,治疗方法上有很多相似,均采取药物发汗、催吐、泻下,放血疗法,洗浴疗法等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张从正使用草药及复方治疗疾病比阿氏更有优势,但阿氏在运用放血疗法、洗浴疗法、烙法等过程中,比张从正更注重实施疗法前的准备、环境的选择、实施的过程及遇到意外的处理办法、实施后的饮食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