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译的语言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单纯语言层面的翻译研究转向文化层面的翻译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世界翻译的主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精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早在20世纪末,德国学者就提出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人类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在目的论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密尔和克里斯汀娜·诺德做出重要贡献。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即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同时,翻译也要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论使得译者可以主动选择翻译的目的和方法。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选取了中国儒家经典《孟子》作为研究对象,以詹姆斯·理雅各的英译本为例,探究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过对理雅各生平事迹的了解、查证及其作品的分析,本文认为理雅各的翻译目的有两个:一是传播基督教和西方的思想文化;二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首先对理雅各《孟子》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系统地归纳和筛选,按照语言、社会、物质、宗教和生态五类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对每个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梳理。其次,在目的论三大原则地指导下,文章归纳出每个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最后,本文指出理雅各《孟子》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得与失。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理雅各在翻译《孟子》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直译、音译、意译、省译、释义、增译、替代、音译加注释和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是理雅各运用最多的翻译方法。理雅各译文最强调忠实于原文。文章最后总结理雅各翻译的得与失:理雅各使用了创造性的译法,即造词法和注释法,译作中饱含了对中华文化的赞扬和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都与理雅各的翻译目的相符合。同时,理雅各译文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误译和同一文化负载词翻译不统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