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从全球旅游业发展现状看,拉动全球旅游增长的最大贡献来自亚太地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仅为了温饱而生活,而是趋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旅游正是人们放松心情、开拓视野及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我国旅游发展持续领先亚太诸国和地区。然而,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人们出游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风险,旅游安全相关问题开始备受关注。景区是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旅游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发挥着接待旅游者、旅游产品(活动)开发(策划)、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功能。景区在运营过程中会因自然环境灾害、社会环境问题及责任人为等问题对旅游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对景区旅游资源、设施及工作人员造成损失。在传统的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中,风险评价多为静态评价,预警仅是危险性预警,还未上升到风险预警。鉴于此,本文从地理学、灾害学及旅游学理论视角探索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理论体系,研究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形成机理、动态评价方法,探索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内涵、动态预警方法、发布过程。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及预警的背景与研究问题、研究思路、框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界定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与预警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理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预警理论及灾害风险预警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三章提出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体系、评价流程及方法,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第四章以上述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研究区旅游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探究其形成机理,筛选研究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因子,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第五章以长白山景区为实证研究区,从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及应急管理角度为着手点,以因果图法为主要分析方法,从旅游六大要素出发,分析了长白山景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人为三个方面可能对景区旅游安全产生影响的风险因子,初步筛选出影响景区旅游安全的因素,构建了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框架;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因子初步筛选结果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独立性检验方法,最终筛选以自然灾害风险、空气污染、水污染、犯罪、恐怖主义、国际关系、饮食卫生、停电、交通事故、景区服务十项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为弥补静态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不能连续表达结果的问题,采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了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以小时为单位的动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原因是长白山景区为山岳型景区,游览线路为登山线路,主要景点均分布在登山路线附近,游客活动区域、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基础设施及旅游资源基本与登山路线区域重合;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说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相符;风险强度随时间变化特征明显,从时间段上来看,第一时段(8:00-10:00)与第四时段(14:00-16:00)景区内风险较小;第二时段(10:00-12:00)与第三时段(12:00-14:00)由于景区内游客数量较多,导致景区内风险较大。第六章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的警源识别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三个方面识别出其危险来源。通过对警兆分析并结合预警理论,划分内生警兆与外生警兆,内生警兆表征其警源的评价结果,外生警兆是其造成的潜在损失的综合评价,表现为人员、经济、资源及防灾减灾能力;对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阈值确定,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值进行了阈值划分;将风险预警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针对长白山景区防灾减灾过程中薄弱环节,以GIS技术中的空间分析与网格技术,解决了旅游安全风险以小时为单位的动态预警问题。结果表明:第一时段(8:00-10:00)时段蓝色预警网格数量较多,而红色预警与橙色预警网格数量较少;第二时段与第三时段(10:00-14:00)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及黄色预警网格数量逐渐增多,蓝色预警网格区域逐渐减少;第四时段(14:00-16:00),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及黄色预警网格数量逐渐开始减少,而蓝色预警网格开始逐渐增多;针对长白山景区实际情况与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发布过程,从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的发布流程、发布方式、发布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过程,以期为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提供决策依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文章研究内容的总结,得出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提炼了研究内容的创新点与不足,并对未来本研究的重点及研究方向进行阐述。本研究丰富了旅游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在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预警内容方面实现了突破。本研究结果为长白山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其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景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