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宾结构(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的研究一直是生成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普通话中双宾结构的语序一般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与普通话相比,随州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结构,它的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我们把它称之为类双宾结构(quasi-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方言中普遍存在。尽管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都是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进行的,只有少数学者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研究过这种结构,而且几乎没有人用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讨论过随州方言中的类双宾结构。因此,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随州方言中类双宾结构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及其生成过程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本文对随州方言中的双宾结构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随州方言中类双宾结构的独有特征,并且就类双宾结构的生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邓思颖(2002)的介词省略说(omission of the preposition)。按照这种观点,类双宾结构实际上属于与格结构(dative construction),是由与格结构经过介词省略推导而来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随州方言类双宾结构和普通话双宾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根据Radford(1997)动词短语分裂假设(split VP hypothesis),本文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宾语短语分裂假设(split AgrOP hypothesis)。作者认为尽管类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双宾结构关系密切,但它却有自己的生成过程。相比介词省略说,本文认为宾语短语分裂假设更加合理。通过探讨随州方言双宾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作者希望本文不仅能为汉语双宾结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语料,而且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双宾结构的内在机制尽一份微薄之力。此外,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利用形式化的方式来分析汉语方言的语料,从而丰富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