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四川省宝兴县缓释硅钾肥厂生产的缓释型硅肥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场,通过缓释硅肥、氮肥和磷肥合理配施后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生产上合理使施用硅、氮、磷肥减轻稻瘟病危害提供应用基础;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网室,通过人工接种稻瘟病菌,从水稻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揭示缓释硅肥对水稻抗稻瘟病的控病机制;并在雅安市草坝镇稻田施缓释型硅肥,探明该肥对水稻的增产潜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硅、氮、磷肥合理配施对稻瘟病的影响试验采用二次几乎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究氮肥,磷肥和硅肥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得出了稻瘟病与三种肥料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主效应分析,探明了影响稻瘟病的主要是氮肥和硅肥,磷肥则主要是通过与氮肥的互作来影响稻瘟病;氮肥的效应曲线是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存在1个合理的施肥适宜幅度,过多或过少施用均可造成稻瘟病的加重;硅肥的效应曲线是条直线,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交互效应分析得,低氮水平时,增施磷肥可降低病情指数;高氮水平时,增施磷肥则增加病情指数。低磷水平时,过多或过少施用氮肥均可造成稻瘟病的加重;高磷水平时,增施氮肥则增加病情指数。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稻瘟病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氮肥>硅肥>磷肥。病情指数小于10.6的优化方案为:氮肥14.48~16.3kg/667m~2,磷肥45.29~50.73kg/667m~2,硅肥83.34~84.75kg/667m~2。2.硅肥对水稻在形态结构上抗稻瘟病的影响施硅处理水稻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处理下降8.9%和3.4;施硅处理的水稻叶片叶倾角比不施硅处理小9°。电镜扫描观察施硅处理水稻叶片哑铃状硅化细胞长宽分别比不施硅处理长0.2μm和3.7μm,施硅处理哑铃状硅化细胞间隙比不施硅处理小;接种稻瘟病菌后,病菌在施硅处理水稻叶面扩展侵入途径与不施硅处理相同,但施硅处理可通过叶表较大的硅化细胞等硅化结构阻碍稻瘟菌在叶表的扩展和侵入。能谱分析发现,不接菌条件下,施硅处理叶片表面的哑铃状硅化细胞、乳突及其它表面部位的硅含量均高于不施硅处理,两处理在哑铃状硅化细胞和乳突处硅的分布密度较高,而在叶面其它区域硅的含量相对较少,说明硅在叶面分布不均匀;接菌5d后,不施硅处理相对于接菌前,硅含量明显下降,说明此时不施硅处理叶片结构已被破坏;施硅处理相对于接菌前,硅含量上升,说明施硅处理的硅在叶表一定微区沉积以起到一定的机械屏障作用。3.硅肥对水稻在生理生化上抗稻瘟病的影响接种稻瘟菌后第4d,施硅处理POD、CAT活性出现峰值,时间均比不施硅处理晚2d;施硅处理SOD活性在接种后第4d处于最低值,此时恰是POD、CAT活性最高的时期,说明硅增强了SOD酶系统与POD、CAT体系的协调性进而更有利于减少稻瘟菌对细胞的破坏;接种后硅对PPO活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4.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施缓释型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33.6kg/667 m~2,比对照增产66.7kg/667m~2,增幅为14.3%,表明施用该硅肥有较明显的增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