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防治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以参与式社区发展为切入点研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的模式和方法,为补充和完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将室内分析与野外实地调查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参与式理论与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社区进行对比研究。从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社区参与的角度出发,主要从社区可持续生计分析、参与式社区发展模式、可持续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对不同生态环境结构类型包括地貌结构和流域结构中7个喀斯特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可持续生计分析:喀斯特高原山地区生计策略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自然资本相对丰富的喀斯特高原盆地社区依托区位、社会资源优势建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效果显著。高原峡谷区自然资本匮乏,传统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但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中,进行庭园生态经济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乌江中游区,各种资本都较丰富,粮食产量及商品率高,生计途径对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小。乌江下游区,生计主要以传统种植业生产和家庭养殖业为主,生态环境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发展趋势强。(2)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模式:①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式生态养殖业模式提高了社区发展积极性,有助于社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但社区资金资本的限制和传统生产方式对模式有一定影响;②喀斯特丘陵盆地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式庭园生态经济模式使社区在发展和组织能力建设方面都有提高,促进了社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但受到产业发展状况,社区精英能力的影响,社区发展组织存在不足;③喀斯特丘陵盆地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式生态畜牧业模式,在增加了社区农户的发展能力和参与能力,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方面效果明显;④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式庭园生态经济模式对社区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但草地建设与养殖业发展的减少影响了社区庭园经济建设链条的完整性;⑤乌江中游喀斯特丘原盆地生态环境社区新农村建设模式增加了社区植被覆盖率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社区粮食商品率提高的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生计途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参与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⑥乌江下游喀斯特低山沟谷生态环境社区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模式有助于社区生产技术培训、种畜改良,但受资金资本的限制和社区参与能力的影响,养殖小区建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⑦乌江下游喀斯特低山沟谷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式水资源管理模式解决了社区水资源难题,有效调动了社区参与发展的积极性,降低了社区水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了社区水资源利用率,为社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由于生计途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明显。(3)社区可持续能力评价:①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均生产性土地较低,生产方式传统,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草地建设使得社区生态盈余值逐渐增大,因此,生态养殖业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喀斯特高原盆地生态环境社区生态承载力较大,但必须考虑社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生态环境社区生态承载力较低,通过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发展庭园生态经济,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②乌江中游社区生态承力较大,但生态足迹同样比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上游社区生态承载力尽管较低,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下游社区生态承载力与上游相似,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金积累不足,速度过快等原因,生态盈余值反而被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