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经济人合作剩余分配的特点,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的问题:既然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为什么有的合作能够达成,有的合作不能达成?此外,讨价还价解的有很多的应用--事实上商品交换就是讨价还价的一个典型例子,因而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我们讨论.本文分别对两主体和多主体情形下的问题作了分析.以往研究提出了两主体情形下分配问题的几个可能的解,并对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进行了讨论.但他们的分析或是直接对解用不可验证的公理进行描述;或是对个体偏好强加一些不可验证的假设,然后得到存在性或唯一性的结论.作者发现,运用类似于博弈论中多个策略均衡点存在时"聚点"决定解的唯一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实际中多个解都可能存在,不同问题的不同解是由社会习俗决定的;即便是同一个问题,由于社会习俗的不同,也可能有不同形式的解;并且解的大小及其变化与社会习俗互有影响.接下来,作者以悬赏广告为例,对悬赏广告中悬赏金的大小进行求解.我们发现用前面的结论可以比较好的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得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另外,作者对扩展到非凸和风险结果的Nash讨价还价问题也作了一个文献综述,并对其中的一些结论作了分析和评价.对于多主体情形下合作剩余的分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两种分析的思路:一种是基于均衡的思想,从合作博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发现了核、交易集、中心集等.另一种就是与两主体情形相对应的公理化的描述方法,主要的解是Shapley值,作者对这个解的经济意义作了简单的说明,并用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Stackelberg模型的变形对Shapley值的具体含义作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