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兴的语法理论,它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无论形式还是意义所具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全然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兴的语法理论,它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无论形式还是意义所具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全然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虽然这一理论正逐步被引进汉语语法研究,但国内学者对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运用构式理论解释汉语具体语法现象的成果也不多。本文以“V 得”构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语法整合理论,分析“V 得”构式整合生成的过程、动词和构式之间的关系、“V 得”构式的变式及其语用特点。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首先简介构式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观点,其次对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现状做简要概括,并指出运用构式理论研究“V 得”句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将构式理论与语法整合理论结合起来探讨“V 得”构式及其变式的生成类别。语法整合是形式上的合并,通过两个有致使关系的简单构式的整合,形成了“V 得”构式相对固定的表层结构:N1+V 得+N2+VP。
第三章首先描写“V 得”构式中“V”的语法特点,其次分析“V 得”构式中动词和构式的互动关系。以一个句子的具体表义=构式整体义+具体动词义为依据,分析了动词义和构式义相一致和不一致的两种情况。最后通过对“得”字的分析,总结出“得”字对构式和动词起着连接作用,是构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四章探讨“V 得”构式的语用义,并将“V 得”构式与“V 得”构式几种变式的语用特点做了比较。“V 得”构式的形成是两个简单构式的输入空间整合、完善、扩展的过程,复杂构式不是意义的简单相加和组合。
其他文献
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宿命意识,文学评论界并没有给它一个合适的文学定位,一般评论者都是三言两语带过,没有专门的论述研究,作为一股影响不是太大的创作现象,但应该给它
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为指导,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在英汉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汉语对象类介词“给”和“为”与其英文对应词进行了描写分析和统计。
针对介词“给
日前,上海一位17岁少年跟母亲赌气,纵身跳桥身亡。舆论在评论这起事件时呈现出观点鲜明的两方:一方认为孩子心理脆弱批评不得,一方众多年轻人表示父母的语言暴力很可怕。由此不难看出,家长与孩子的心理關注点真的不在一个频率上。 孩子,你知道妈妈多爱你! 这起事件起因是孩子受到了妈妈的批评。现在,大多家庭都对孩子备加呵护,并且听信了很多专家倡导的“多表扬”教育理念,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从小对孩子更多的只是
本文对《楚辞释》的研究一方面在于全面梳理和总结《楚辞释》产生的时代背景、成书时问、版本、注释体例和选目特色,另一方面在于重点深入文本内容,探讨王阎运的楚辞思想,从
终南山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但是一直到唐代,才涌现出大批量吟咏终南山的诗篇。在《全唐诗》中,从初唐到晚唐,终南山诗歌一直经久不衰。 本文以《全
据调查,引发夫妻纠纷的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因此婚姻生活中,加强交流、争取理解和学会宽容显得格外必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拉泽斯博士,潜心于婚姻心理的研究,发现夫妻“婚姻的美满期大约在婚后的第6年到第10年告一段落”,指出“离婚夫妻结婚年数的中数是第7年”,谓之“第七年僵局”。为什么婚姻中会产生“第七年僵局”?一句话:厌倦和不胜负担。 生活目标的转向 三十而立。婚结了,孩子出世了,家庭
电视谈话节目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节目形式。本文使用词汇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研究语气词、话语标记语和口语习用语在谈话节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
现实婚姻生活中,家庭冷暴力事件并不少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八成离婚案件都存在家庭冷暴力。一个本应该是幸福的港湾却演变成冷漠的冰牢,让人心痛。 有一次,陈可跟丈夫王明约好下班后一起吃饭看电影。后来,公司临时有事王明被老板留在公司加班。王明给陈可打了电话,说明暂时来不了的原因。结果,没等王明把话说完,陈可就直接挂掉了电话。王明也知道陈可的性格,所以,匆匆忙完公司的事情就立刻赶过来陪她。 当王明出现
孩子的心理脆弱而敏感,所以,当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父母不小心的言行,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比如在面对某个昂贵的食品时,父母随意说的一句“我们吃不起那种东西”,可能就会被孩子夸大,理解成“我们什么都吃不起”,从而感到伤心和自卑。 “聪明地借助家庭的力量有助于人们渡过难关。”心理学家说,“家长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对孩子夸大其词,也别瞒着孩子,最好对他们说:‘我们需要每个人都出力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