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然而在河蟹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普遍发生一龄蟹性早熟现象,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效益的提高和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内分泌调控手段从根本上控制河蟹的性腺异常发育问题,已成为河蟹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甲基法尼酯(Methyl farnesoate,MF)是一类重要的类倍半萜类激素,具有促进甲壳动物卵巢成熟与性腺发育的作用。Met(Methoprene-tolerant)和Kr-h1(Krüppel-homolog 1)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MF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甲壳动物卵巢发育。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华绒螯蟹Met和Kr-h1基因在MF介导的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s-Met和Es-Kr-h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q PCR技术检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GC/MS方法检测血淋巴中MF滴度、离体组织培养、活体注射MF、眼柄消融等实验手段分析了MF对中华绒螯蟹Es-Met、Es-Kr-h1和Es-Vg(Vitellogen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中华绒螯蟹Es-Met和Es-Kr-h1基因全长为3383 bp和1686 bp分别编码996和354个氨基酸,结果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s-Met氨基酸序列中含有b HLH、PAS-A和PAS-B三个保守结构域,属于b HLH-PAS转录因子家族;Es-Kr-h1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七个保守的锌指基序(Zn2-Zn8),属于Krüppel-like factors(KLFs)转录因子家族。2.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Es-Met和Es-Kr-h1基因均在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q PCR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Es-Met、Es-Kr-h1和Es-Vg基因的表达量与血淋巴MF滴度之间呈极强的正相关性,且Es-Met和Es-Kr-h1表达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而与肝胰腺组织相比,卵巢组织中Es-Met、Es-Kr-h1和Es-Vg基因表达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在整个发育期内无显著变化,与血淋巴中MF滴度也不成明显的相关性。3.离体组织培养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的Es-Met、Es-Kr-h1及Es-Vg基因表达量可在较高浓度的MF添加量下被同步显著上调,但在卵巢组织中无显著变化;活体注射外源MF后发现肝胰腺组织中的Es-Met、Es-Kr-h1及Es-Vg基因表达量也均可在MF注射后被同步显著上调,但在卵巢组织中均无显著变化;眼柄消融后发现,试验组河蟹在去眼柄后的第3天、5天和7天,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的Es-Met、Es-Kr-h1及Es-Vg基因表达量被同步显著性上调,而在卵巢组织中并无显著性变化。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Es-Met基因与下游转录因子Es-Kr-h1可能参与了由MF介导的中华绒螯蟹外源性卵黄发生和卵巢发育过程,本研究有助于揭示甲壳动物中Met和Kr-h1在JH/MF-Met-Kr-h1信号通路中调控中华绒螯蟹的卵黄发生和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为通过内分泌调控措施解决河蟹养殖上的性早熟问题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