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以主权思想述论为题,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主权”一词的词源、主权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让·布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的主权学说。通常认为,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是主权理论的先导者。在16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资产阶级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状态,建立统一市场。顺应时势,法国的布丹系统地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受时代的局限,布丹主要从对内的角度阐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和至高无上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对外主权应运而生。国家对外主权理论是由历史上有名的“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提出的,格老秀斯在其名著《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国家主权在对外方面的独立性。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霍布斯、约翰·洛克和卢梭的国家主权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主权学说得到丰富发展是在洛克、卢梭时期,从洛克的议会主权到卢梭的人民主权,西方主权学说基本上确立下来。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主权理论受到挑战的状况。本章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介绍了历代反国家主权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独享主权的西方国家大肆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统治,破坏了亚非拉地区的国家主权与独立,对主权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国家主权在实践中的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以及国家主权的发展趋势。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早将民族国家的主权原则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承认各民族国家的主权平等。在洛克、卢梭等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高潮期。国家主权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巨大发展,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其1891年的宪法都规定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人民主权。二战后,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分外珍视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经过战争洗礼的西方国家也冷静地重新审视国家主权,双方在主权问题上得到了暂时的统一。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家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面对一系列伴随全球化到来的问题,国家不得不将一部分主权让渡出来以便维护共同的利益,国家主权的行使日益受到限制,因此在国际上出现了“主权过时论”、“主权消亡论”、“主权变革论”等学说。尽管如此,主权仍然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象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国际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