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特征往往会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机会,通过影响罪犯的感知系统,罪犯会考虑在该环境下的作案价值。同样,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犯罪机率的变化。因此,合理的环境设计,或者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发生的机率,并能减少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就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座建筑设计良好,它就可能不太容易成为犯罪选择的目标。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建筑社会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之后,这种通过居住环境的设计来预防犯罪,并提高安全性的理念被广泛关注,并被成功地运用于工业化国家,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住宅、学校、交通、商业建筑及其他公共设施等的犯罪预防上。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要比通过增加更多的警察更节省成本。而且,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避免使居住环境变成“鸟笼”或“碉堡”。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化进程,虽然使生活更加丰富和便利,但也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犯罪问题更加严重。犯罪统计数据表明,利用居住环境或建筑上的漏洞实施犯罪的数量在犯罪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虽然,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犯罪问题,但却能减少或消除犯罪发生的机会和概率,特别是,这种方法对居住空间中的犯罪预防尤为有效。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在规划住区设计时都没有具体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标准或方案,理论界对此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少见。本文试图探讨该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可行性,抛砖引玉,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为城市区域内的预防犯罪提供建议,真正地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中的犯罪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中,论文首先归纳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中犯罪的总体状况,并从社区规划、单体建筑的设计等角度对相关环境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据此指出,居住空间中环境因素与犯罪发生之间不无关系,且关系紧密。这一部分的写作与下文“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引出是一种有机的衔接。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论基础、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逐一介绍了该理论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学者的观点。最后,通过分析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在运用该理论预防犯罪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调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重要性及在我国推广的现实意义。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提出了通过环境设计防范我国居住空间中的犯罪的设想。论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居住空间中犯罪预防能力的欠缺,以“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在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中,既要考虑改善环境,又要考虑创造一个安全的、不易犯罪的居住环境的设想。继而,论文结合我国基层犯罪预防工作的实践,指出了完善我国社区警务制度的重要性,并为构建完善的居住空间中的犯罪预防体系提出若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