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致病基因XPR1分子机制研究及纹状体Slc20a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ayy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是一类以颅内对称性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癫痫等。大部分PFBC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该病已克隆5个致病基因,包括SLC20A2,PDGFRB,PDGFB,ISG15和XPR1。PFBC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局部磷转运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功能异常及IFN-α/β免疫信号过度放大有关。XPR1作为2015年发现的PFBC最新致病基因,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PFBC患者进行XPR1基因突变检测,对于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功能分析,以明确XPR1基因导致PFBC的分子机制。此外,目前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本原因在于发病机制不明,对PFBC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缺乏较合适的动物模型。SLC20A2是PFBC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Slc20a2基因全敲除对小鼠有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极大限制了该病表型的模拟和致病机制的探讨。据此,本研究基于Cas9-EGFPfl/fl小鼠模型,构建纹状体Slc20a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期能为PFBC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在体模型。方法1.对已排除SLC20A2,PDGFRB,PDGFB基因突变的PFBC患者,应用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对其进行XPR1基因的突变筛查,对于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共分离、正常对照筛查、生物学软件功能预测、多物种同源比对等分析,判定变异位点致病性。同时,查阅文献总结携带XPR1基因突变的PFBC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2.对发现的突变位点,应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技术分析突变型与野生型在RNA、蛋白表达量及定位上的差异;同时,采用酶标法分析细胞磷转运功能差异,运用Fluo-3AM检测细胞[Ca2+]i浓度变化;3.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析XPR1基因组织表达谱及颅脑各部分XPR1蛋白的表达规律;通过免疫共沉淀分析XPR1蛋白与已知致病蛋白(SLC20A2,PDGFRB,PDGFB)的相互作用;4.通过CRISPR-Cas9技术,体外筛选出针对SLC20A2基因的靶点sgRNA,将sgRNA重组至AAV-CRE病毒上,采用立体定位方法,将病毒介导至Cas9-EGFPfl/fl鼠纹状体构建组织特异性模型,分别从DNA、蛋白、脑片组化及影像学等方面鉴定SLC20A2基因敲除效果以及相应的病理表征。结果1.对13个PFBC家系,122例散发患者进行XPR1基因突变分析,分别在两个家系中发现了2个新发突变c.490G>T(p.D164Y)及c.1708C>T(p.R570C)。XPR1基因突变在PFBC患者中发生频率为1.5%(2/135)。通过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发现携带XPR1基因突变的PFBC患者钙化面积较大,常累及小脑,临床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其中构音障碍,面部肌张力障碍最为多见;2.新发突变并未引起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在蛋白水平,c.490G>T(p.D164Y)突变导致XPR1蛋白表达降低,其半衰期明显提前,抑制蛋白酶体途径会上调该变异蛋白表达;c.1708C>T(p.R570C)突变对蛋白表达影响不明显,但蛋白的稳定性降低。突变并未影响蛋白的定位,但降低细胞对磷排出的功能以及增加钙池操纵性钙内流功能而上调细胞内钙浓度。3.XPR1基因mRNA在小鼠脑部、肺部及肾脏高度表达,在心脏、肝脏表达较少,肌肉表达最少。XPR1蛋白在小脑、纹状体高度表达。XPR1蛋白与PDGFRB存在相互作用,同时XPR1蛋白和PDGFRB蛋白在细胞膜上共定位。4.在体外证实靶向SLC20A2的sgRNA体外具有引导Cas9蛋白发挥切割活性,包装后的AAV-SLC20A2-sgRNA-CRE具有CRE重组酶活性。通过立体定向注射AAV-SLC20A2-sgRNA-CRE发现AAV病毒能够在纹状体表达CRE重组酶激发GFP表达,提取纹状体组织DNA,经测序发现SLC20A2基因被成功编辑,免疫印迹显示PiT2蛋白表达下降,有待于通过影像进一步监测颅内钙化灶形成。结论1.XPR1基因在中国PFBC患者中较为少见。携带XPR1基因突变的PFBC患者钙化面积较大,常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2.发现的两个XPR1突变位点c.490G>T(p.D164Y),c.1708C>T(p.R570C)可导致细胞磷排出功能降低,钙池操纵性钙内流功能增强,提示其具有致病性。3.表达谱分析XPR1蛋白在小脑、纹状体高度表达,这正是PFBC患者钙化灶的好发部位。4.PFBC致病基因PDGFRB可能是XPR1基因的上游,其基因突变导致了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最终导致磷转运功能失调而致病。5.基于CRISPR-Cas9技术,可实现小鼠纹状体Slc20a2基因的特异敲除,有望建立组织特异性小鼠模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气道内膜结核、创伤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得益于介入肺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气道腔内介入技术为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良性气道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采用呼吸内镜引导下的气道腔内介入治疗时,患者常产在“狭窄-介入治疗时二次损伤-修复再狭窄”的恶性循环,成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肉芽组织的生成与演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
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
目的: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降低,然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5%左右。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胰腺癌的发病过程极为隐匿,且拥有极强的侵袭性,大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为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同时,胰腺癌对放疗以及化学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手段极度匮乏。目前关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发展机制依旧不甚明了,深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积累的表观遗传学事
目的1.探讨HNSCC微环境中各种抑制细胞的作用,并且评估其相互作用及关系。2.研究HNSCC免疫抑制网络中主要组成部分Treg、MDSC、PD-1阳性T细胞相互联系、共同抑制机制问题。3.评估HNSCC局部及外周环境中效应性T细胞功能状态,阐述其中的原因及功能恢复机制,探讨免疫治疗的多靶点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外周血PBMC,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NSCC组与健康成年组的外
目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我国口腔颌面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TSCC具有治疗困难、容易转移、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关于TSCC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RNA)在许多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但是,目前对circRNA在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
【目的】1.验证骨肉瘤细胞株CD133+亚群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与成球法之间联系,为骨肉瘤干细胞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改变的代谢通路。3.探讨骨肉瘤干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的物质能量基础,为临床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治疗骨肉瘤提供新思路。4.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骨肉瘤干细胞中主要差异的蛋白,为骨肉瘤防治筛选出关键蛋白,寻求生物学特性改变相
第一部分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的定义背景:国内外对早期复发的时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将术后2年内的肝癌复发定为早期复发,但也有学者将术后1年内,8个月内,甚至6个月内的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因此目前对早期复发的时间界定尚有争议,有待更多研究证据。本研究目的是尝试定义肝癌术后极早期复发,比较极早期复发及早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并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术后复发不同截止月份,将这些病人分为极早期复发或
学位
目的:肿瘤细胞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是多种相关基因联合表达,通过细胞不同水平层次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一般涉及到细胞膜上表达的耐药蛋白介导化疗药物外排、细胞内凋亡水平降低和抗凋亡水平升高、细胞增殖周期调控改变等方面。核仁素作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的多功能蛋白,具有调节染色体复制、参与核糖体形成及RNA转录、调节某些m RNA的翻译以及特定micro RNA形成等功能。本课题通过研究核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