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的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1978-2019)——基于批判话语分析视角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家作为与社会文化变革息息相关的群体,他们的媒介形象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局面,作为科学传播中的重要议题,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本文尝试探究在这种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与不同形态的媒体是如何塑造科学家形象的?在不同的新闻文本中,媒体使用了哪些话语策略?这些策略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最终形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了考察科学家媒介形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与具体呈现,本研究以1978年为时间起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光明日报》、央视网及央视微博三家主流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中央级的党政机关媒体,拥有深厚的知识分子受众基础,也代表了从上世纪纸媒时代到21世纪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媒介形态变迁过程,本文将以此探究四十年来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动态变化过程。本研究采用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维分析方法,对三种媒介形式的主流媒体中科学家的报道展开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讨论科学家媒介形象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背后的话语策略及社会语境。从论文结构上,本研究总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将对国内外的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及话语分析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针对1978年-2019年间《光明日报》、央视网及央视新闻微博中对科学家的报道进行了文本上的分析,其中,对《光明日报》的分析采用了甘姆森的话语包裹方式,确定了科学家新闻建构的框架,央视网及央视微博的内容则通过分析修辞、情态的使用从而确定媒介形象呈现的特点。第三部分为话语实践分析,使用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明确的互文和建构的互文性来讨论媒介形象建构的具体话语策略。第四部分则为社会实践分析,对科学家形象变迁过程背后的社会语境进行剖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讨论研究中的不足。研究发现,(1)在文本分析层面,纸媒产生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视角的新闻框架,而在央视网对科学家的报道中,产生了冲突、负面及警示三个方面的媒介形象,在央视微博中,对科学家的形象报道出现了刻板化转向日常化,权威科学家的偶像化及低公信力科学家的边缘化倾向。(2)在话语实践层面,本文主要分析了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文本的生产过程,分析路径为文本的互文性,从两种类型的互文进行讨论,第一种为明确的互文性,《光明日报》使用了垂直性互文、话语描述及否定三种类型的互文方式。第二种为建构的互文性,主要表现为体裁上的互文与话语风格的互文。(3)最后,在社会实践层面,本文对科学家媒介形象变迁的社会实践进行了总结,包括社会成因与社会影响两方面,社会成因即意识形态的再现、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与话语秩序的逐渐民主化,合力塑造、建构了四十年来科学家的媒介形象,而社会影响则是建构了科学家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的信仰体系。
其他文献
近年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值得让人鼓舞,此技术在农作物优化育种、动物保护、人类疾病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科学家贺建奎公开宣布一对天然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讨论。大多数公众尚未熟知的基因编辑技术一跃成为了备具讨论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会成为基因编辑技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此了解公众如何理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和形成如何
学位
每逢过年过节或庆贺奖励,中国人以发“红包”的方式表达亲情或友情。随着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红包”成为虚拟化“红包”,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的赠予行为。发“红包”体现了中国人的注重“关系”的交往文化。“关系”之中既有情感性特质,也有功利性(工具性)特质。从中国文化特质出发,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中国人的交往行为。本文从分析中国的“关系”文化视角出发,以“关系”中的“情感性”与“工具性”作为分析尺度
学位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网红”一词已经不再局限于描述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红人,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或线下实体店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成为了“网红”,这其中要数一众网红餐饮品牌最引人瞩目。另外,在网红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策略更加着重促进消费者的社交分享行为,只有持续获得消费者的社交分享,网红品牌才能持久生存。本研究以网红餐饮品牌喜茶为具体考察案例,将探讨网红餐饮品牌的营销策略对消费者社交分享意愿的影响。本
学位
网络视频用户基数在逐年扩大,观看网络视频成为网民日常上网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已有学者从广告内容本身和受众心理方面探讨了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而缺乏从网络视频单一广告类型特性出发,对广告投放策略和展示方式的研究。在网络语境下,网络贴片广告因其强迫观看、时间冗长的特征一直遭人诟病,引起的广告回避反应较大,用户对广告的抗拒导致了广告触达作用有限。近几年,国内视频网站开始尝试创新广告展示方式。2015年
学位
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网络自拍这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一次带来了崭新的社会文化现象。AR技术将客观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并融入到网络自拍中,让现实世界中当代青年的自我形象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获得梦寐以求的,理想的自我形象。如今在AR技术和5G技术的发展和融入下,以往的自拍模式逐渐向AR自拍模式全面发展,已然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以往人们基
学位
随着虚拟问答社区已成为互联网用户获取知识,查询消息,彼此互动的重要渠道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而互联网的特性作用于虚拟问答社区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生产场域,与以往的文化生产场域相比较,虚拟问答社区的行为惯习、资本争夺以及行动者构成都存有较大的区别。其中,知乎是当前国内虚拟问答社区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从文化生产场域下出发对知乎进行探究。首先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
学位
网络直播作为新媒介的典型代表,以其超越传统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效果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大众媒介之一。近几年在网络直播的平台上,通过整容成为“网红脸”的新兴大众审美偏好,正受到广大女性的青睐并大有成为主流审美的发展趋势。整容消费正裹挟着都市女性对于身体改造自主权和“颜值经济”的观念,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这样一种新的消费热潮之中。本研究基于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的研究框架,试图探究网络
学位
2000年,“成人初显期”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提出,作为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特指18岁至成家前的这一时期。过往研究发现,该阶段青年群体的最大特征是生理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相脱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成人初显期”现象。由于中西文化与社会差异,西方成人初显期的理论与发现未必适用于中国,我们必须结合中国本土化的情境,尤其是中国家庭中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来展开研究,从而开辟“成人初显
学位
众多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内容会影响青少年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态度。鉴于我国采取电影审查制度,本文试图了解国产电影如何刻画攻击行为的信息环境。本文选取了青少年儿童这一群体,从拟态环境关注的建构与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参考“美即是善”的刻板印象,角色认同和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电影刻画角色形象在攻击行为方面是否也存在相应的差异。儿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仅被情节内容所吸引,也会被与他们年龄、性别
学位
网络配音圈(下称“网配圈”)是近年进入研究视野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配音为主要实践内容展开文化生产活动,并产出大量网络配音作品,包括网络广播剧、有声漫画、恶搞配音视频等,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亚文化资本是后亚文化学者萨拉·桑顿在研究俱乐部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她从资本的角度展现出亚文化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指出媒介在定义和建构亚文化现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为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