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塞尔协议》第31条指出:“银行的管理需要防备各种不同的风险,对大多数银行来说最主要的是信贷风险,即对方不能还款的风险”。这是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也说明了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的信贷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准入制的实施,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量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理论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信贷风险的量化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如下问题:1)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2)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3)信贷风险管理机构不完善;4)不良贷款比例高;5)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低。虽然西方学者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定性分析方法,并且还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然而国内银行和西方国家的银行无论是在银行经营环境上,还是在管理机制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的风险管理模型是否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这是我们亟待解决和分析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内部评级模型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此问题。本文共分为6章,每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论述,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结构安排和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四个方面内容。在问题的提出中主要讨论了银行风险的分类和概念,指出了信贷风险在众多银行风险中的特殊地位,重点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和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在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首先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介绍了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草案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现代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建立量化风险度量方法的意义、必要性及挑战性;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中采用框架的方式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从而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在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中,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分析思路,然后分条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阐述了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化研究的状况。通过国内外对信贷风险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出现,而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信贷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Z-Score模型、采用多元判别分析(MDA)模型等。第三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分两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般理论出发,界定了信贷风险的定义,分析了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种类,并对信贷风险的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我国信贷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分类,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第四章信贷风险模型的比较,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分别从模型的假设、基本步骤及其优缺点详细阐述了西方四大经典信贷风险模型: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模型(简称EDF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简称CP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然后分别从数据要求、理论依据、违约的定义、违约和违约率的波动性、风险损失的度量、对风险因子的处理、产生组合价值分布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八个不同的角度对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各个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指出了EDF模型较其他三个模型而言更加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为后面的实证部分打下了基础。第五章为DEF模型的实证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首先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中选取20支绩优股和20支绩差股作为样本,计算它们的违约距离和违约率并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EDF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然后对违约距离和违约率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从而说明违约距离和违约率的映射关系具有很好的显著性;最后又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EDF的预测能力进行检验,从而肯定了EDF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本章的实证和检验,更进一步的印证了EDF模型无论是从使用条件还是从实证结果上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第六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通过以上各章的论述,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