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过去几十年中,重味强子弱衰变在抽取标准模型的CKM参数、理解CP破坏机制、理解强相互作用动力学以及因子化定理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仅仅是利用了单重味介子或重子的弱衰变,我们期望双重味重子的弱衰变也可以提供同样重要的信息。2017年,LHCb合作组宣布在∧c+K-π+π+末态发现了双粲重子Ξcc++。接下来,实验家将研究Ξcc++的其它衰变模式和其它双重味重子。这样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理论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重味强子弱衰变在抽取标准模型的CKM参数、理解CP破坏机制、理解强相互作用动力学以及因子化定理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仅仅是利用了单重味介子或重子的弱衰变,我们期望双重味重子的弱衰变也可以提供同样重要的信息。2017年,LHCb合作组宣布在∧c+K-π+π+末态发现了双粲重子Ξcc++。接下来,实验家将研究Ξcc++的其它衰变模式和其它双重味重子。这样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理论研究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尽管过去的一些文献已经作了一些尝试,而本文的目的是提供综合性的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在光前夸克模型框架下研究了双重味重子弱衰变自旋1/2到1/2过程,1/2到3/2过程,以及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为了使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的预言更加可靠,随后我们又借助从QCD出发的求和规则计算了双重味重子的“衰变常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自旋1/2→1/2过程的形状因子。在光前夸克模型框架下,本文采用夸克-diquark图像计算了由c→d/s和b→u/c诱导的自旋为1/2的双重味重子到自旋1/2和3/2重子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中既包含了标量diquark也包含了轴矢量diquark的贡献。采用计算得到的形状因子,我们研究了双重味重子半轻和非轻衰变过程,预言了分宽度、极化等物理量,并讨论了半轻衰变过程中的SU(3)味道对称性及其破缺程度。根据计算结果,我们挑选出可以用来探测双重味重子的黄金衰变道,尤其是我们预言:其Ξc’*+可以衰变为Ξc0π+,而Ξc0又可以进一步衰变为带电末态。LHCb合作组在2018年已经通过上述第一个过程确认了Ξcc++的存在,因此可以预期后两个衰变道也会对双重味重子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是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的理想场所,而双重味重子的发现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在夸克层次上,重子的稀有衰变也是由b→d/sl+l-诱导,预期会像介子情形的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一样重要,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值得仔细关注。通过计算,我们发现b→sl+l-过程的大部分衰变分支比在10-8~10-7量级;而b→dl+l-过程的分支比大约在10-9~10-8量级。它们都比相应的介子的味道改变中性流过程小了一个数量级,这是因为双重味重子的寿命比B介子寿命小一个量级。为了更加可靠地研究衰变矩阵元中的理论误差,我们进一步在QCD求和规则框架下计算了双重味重子Ξcc,Ωcc,Ξbb,Ωbb,Ξbc和Ωbc的“衰变常数”。计算中既考虑了正宇称重子的贡献也包含了负宇称重子的贡献,我们指出来自1/2-重子的“污染”并不严重。这些结果是研究双重味重子弱衰变矩阵元和其它性质的基本前提。在双重味重子衰变到单重味重子形状因子的研究中,我们计算了 QCD求和规则框架下微扰项和夸克凝聚、夸克胶子混合凝聚的贡献,并估算了来自胶子-胶子凝聚的部分贡献,指出这些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未来的实验测量可以检验这些理论预言,以及检验光前夸克模型和QCD求和规则应用于双重味重子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腹腔干显著狭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胆瘘和其他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患者的术前上腹部CTA或上腹部增强CT研究并估算其腹腔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的情况,显著狭窄定义为粥样斑块所致
目的:将扩散图像预处理(BO场强图矫正法和非线性配准矫正法)、扩散模型对比分析、临床应用三者结合。基于同一组非线性配准法矫正后健康成年人峰度图像,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扩散基谱成像(Diffusion Basis Spectrum Imaging,DBSI)模型参数的相互关系和
研究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被诊断出来。儿童患者无论从病因构成、临床表现均可能和成人有所不同。尤其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儿童当中独特的表现。目前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国外的研究发现儿童慢性胰腺炎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基于种族、地域的差异,有必要对我国慢性胰腺炎患儿相应的临床特征、遗传基因进行研究。此外,而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提示光感受器细胞微环境损伤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启动阶段。干预细胞膜表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在新近研究中被发现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提示AR可能是导致RD后微环境损伤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上游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探讨RD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微环境
凯瑟琳·贝尔西(1940-)是当代英国的一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她的第一部专著《批评的实践》出版于1980年,在英国和西欧产生较大影响。此后她又出版九部专著和一本研究莎士比亚的论文集,逐步形成善用当代法国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特点。本论文以贝尔西的文学批评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文学批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其批评模式转向的问题,或者说“批评转向”的问题。本研究把论述建立在对当代西方文论发展史和贝尔西的
本实验室前期的蛋白组学结果提示血管组织内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表达水平受到力学刺激调控。GRKs是一类Ser/Thr蛋白激酶,其最初被发现的作用是磷酸化活化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使它们脱敏。近年来,GRKs表达水平和活性变化在与力学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动
行人重识别,是对摄像头网络(通常情况下,网络中的摄像头无视域重叠)中的行人进行身份(ID)关联(即将不同摄像头下的同一行人识别成相同ID)。它在智能安防、居家养老、智能交通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摄像头视角、光照、行人姿态、随身携带的物品、以及相互遮挡等复杂场景条件变化,导致同一行人在不同摄像头下的图片,在视觉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光照条件变化主要导致行人图片在颜色域
声源定位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涉及到声学、信号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等诸多技术领域,在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声源定位技术一般借助于具有一定拓扑结构的传声器阵列来实现,声源定位的线索为接收信号间的到达时间差或幅值差。为了获得足够的声场信息,取得较高的定位精度,通常需要传声器阵列在保证一定阵元数目的同时具有比较大的阵元间距,这往往导致定位装置的整体尺寸比较庞大。而在一些特殊
视频中的人体姿势、动作识别是人类行为自动分析理解的基本任务。无论在运动还是静止情况下,获取人体信息都必需进行人体姿势、动作识别。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用于特征提取、分类或回归的端到端深度神经网络结构,成为提高图像和视频中姿势估计和动作识别性能的关键。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姿态估计和动作识别的新技术,这是一种专门为二维特征提取而设计的深度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