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当代史学的发展与嬗变--基于《历史研究》的分析(1975--2015)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传统史学起步较晚,现存最早的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直到15世纪才开始问世。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越南传统史学自问世之初就深受中国史学的影响,无论是史书的体例体裁,还是史家的史观史识,均以中国史学为学习借鉴之榜样。与此同时,由于越南的思想体系是以民族意识为核心、以儒释道思想为上层指导思想的体系,因而越南史学在接受、借鉴中国史学的同时,亦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如史学思想更加开放和包容,民族独立意识、国家统一观念凸显等。
  越南史学从传统史学向当代史学的过渡,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后逐步完成。1975年之后,随着越南的全国统一,越南史学得以在更为有利的环境下发展:一方面,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另一方面,很多此前因战争原因没能展开的研究,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开始受到关注。但由于内外因素尤其是错误的政策路线的影响,该时期的越南,在政治外交上推行单一的路线,亲苏排华;在思想理论上表现为唯意志论和教条主义;在经济建设上一味追求苏联模式、高指标,使国家深陷危机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给越南史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唯心主义、教条主义盛行,唯政治的价值取向凸显,研究内容单一,思维模式僵化等等。因而该时期的史学成就相当有限。
  当代越南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它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不仅通过越南近现代社会变革,更通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越南全面革新开放体现出来。1986年越南实施的革新开放,不仅为越南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直接带动了史学的发展,促使越南史学不论是在史学观念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不论是在思维认识上还是研究对象上均发生了明显改变。越南史学在受益于革新开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发挥其服务政治、服务现实的作用,为革新开放寻找历史根据、吸取历史经验和提供舆论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史学在服务革新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变化,如由肯定当今的革新开放进而重新评价历史上的一些变革举措、一些历史人物等,从而又对史学的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研究》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越南史学界的代表性言论机构,也是史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它自创刊至今经历的一系列转变,如从一种社会科学类期刊,到历史科学综合性期刊,再到史学专门期刊的转变,从50年代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广泛讨论,到60、70年代对战争史、革命史的集中研究,再到革新开放以来对史学各领域的全面关注,既是越南当代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当代史学嬗变的体现。
  基于革新开放以来《历史研究》所刊文章及越南史学界一些重要史学论著的研究,我们发现,越南的当代史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第一,史学理论与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国外史观的介绍与引入,越来越多的越南史学工作者开始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研究越南历史,从而丰富了史家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历史认识,扩大了研究视野。第二,越南当代史学深受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越南民族自古统一、国家独立至上的民族主义观念和国家意识,不仅是越南学界将抵抗外来侵略史视为越南历史发展特点的根本原因,也是越南史家用“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范式来书写古代中越关系史的深层原因。第三,当代史学与国际史学日益接轨。革新开放以来,一方面,越南打开大门,欢迎世界各国学者前来交流,另一方面,越南史学界也积极走出国门,与国外学者进行互动。第四,史学继续发挥服务政治的传统。越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问世之初,就具有企盼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服务政治、服务国家利益的传统。革新开放后,越南史学继续发扬民族传统,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国家政治利益服务。
  当代的越南史学虽然从史学理论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从史学思维到研究内容均得到一定的发展,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一方面,其史学理论水平总体仍比较落后,对国外史学理论的引入与借鉴仍处于一般性的介绍与表层的移植上。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好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不让史学成为政治的婢女;如何处理好当代史学与传统史学传承,既接受世界潮流,又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不致于迷失发展方向,都是越南史学界需要妥善应对的问题。
其他文献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体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参与渠道,公众的政治认知、心理和行为等均因此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聚焦于中国社会一个新兴重要群体——新社会阶层,以媒介依赖理论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他们的媒介行为与政治心理(政治效能感)和行为(网络参政)的关系,试图通过对该群体的研究丰富和拓展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的研究内
学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公众信息接收与发布的习惯,似乎只要接入互联网络,人人都能参与到对“地球村”的治理当中。然而数字时代看起来参与度最高的民主形式却暗涌危机,技术的便捷可得带来了传播权利的下沉,传播节点的个人化与私人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环节在社交媒体中不复存在。从字面来看,“后真相”与真相对应,但是其含义并不简单指的是虚假或者谎言,而指的是人们陷入一种偏听偏信、充满成见而不顾真相为何
学位
中非关系自二战以来经历了时间与国际关系演变的双重考验终于走到了今天,中非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中非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非关系的全面升级等标志着中国“腾飞”迹象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引来了以西方学者、政客为首的一大批国际形势评论员的关注。一系列污名化中国的论调频频出现,在中非合作论坛前后更是在
学位
疫苗安全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疫苗事故的发生极易引发社会的群体性恐慌。恐慌的背后,除了暴露出政府疫苗安全监管本身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各类主体发布的信息,也加剧了相关事故的危机。危机所可能导致的疫苗接种率下滑,无论是对国内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是整个疫苗行业的正常运营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比较各方主体有关疫苗安全议题信息发布的异同,分析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媒介
偶像明星是媒介化语境下全新的明星类型,是当下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背后关联着某种时代焦虑和行业隐忧。通过引入媒介形象概念,基于人与媒介相互建构的关系视角,借助自然语言分析工具NLPIR和Gephi可视化软件,以偶像明星代表人物蔡徐坤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与蔡徐坤相关的4个公共议题的评论文本,以及对官方呈现的12篇采访稿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粉丝受众在解读偶像明星文本时与官方视角呈现高
学位
人物报道是我国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旨在通过建构偶像指引受众行为、产生道德教化、体现社会价值观。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最具权威的新闻栏目,其人物报道随着节目整体改版,在形象的塑造上卓有成效。  新闻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镜像的真实反映也随着社会嬗变而发生转变,通过追溯人物报道发展路径,发现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从“典型”到“偶像”塑造的转型,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偶像人物形象建构满足了新闻媒介传递信息及引导舆论的客观
学位
学术资源数据库是高校师生及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社会价值显而易见。我国学术资源数据库市场基本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近年中国知网的垄断问题引发热议,为舆论高度关注。审视中国知网的垄断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市场份额及控价能力来看,中国知网坐拥垄断地位。中国知网还实施了诸如独家授权、价格垄断、捆绑销售等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中国知网形成垄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用户规模的扩大
传统史籍中通常将流行病称为疫、疾疫、瘰、疬等,一般统称为疫。有唐一代,诸如疟疾、天行病、恙虫病、痢疾、结核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病等都较为流行。疾疫的分布在空间上南北差异大,时间上中晚唐的疾疫明显多于唐中前期。总的来说,唐代疾疫发生较为频繁,与当时频繁的内外战争、多发的自然灾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面对疫情的发生,唐代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处理尸体、遣医施药、开仓蠲税等;民
学位
菲律宾早在16世纪就已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教会主导下的西式教育体系在菲律宾建立并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在教育上的影响却远远不如殖民时间只有短短四十余年的美国。在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移植美国的教育模式,建立起了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菲律宾独立之后仍然沿用。而本文就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教育进行深入探讨。除导论外,总共有以下四章的内容:  第一章
学位
华人华侨抗日战争研究是华侨史研究的重点内容。新加坡作为南洋华侨重要的聚居地,为祖国和居住地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华人华侨从19世纪开始陆续大量和平移民到新加坡,为新加坡的早期开发做出一定贡献,到抗日战争前,新加坡华侨已在居住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在殖民地中仅次于殖民地政府的一支中坚力量。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新加坡华侨就成立以陈嘉庚先生为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开始为祖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