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道德共识的社会背景及其涵义。多元社会的道德分化与冲突是道德共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把道德共识当作是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冲突与分歧的一种有效方法。道德共识有两个标志,一是结果上的标志,即形成共享性的道德意见与理解,这意味着道德分歧与冲突的消除;二是程序上的标志,即道德共识的达成要经过论辩一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让步这样的一个过程。这表明道德分歧与冲突是以何种方式消除。 第二部分论证道德共识的可能性。这一论证分为三个方面:(1)共生共存的需要,这种需要在现实上是由发展的相关性和“共同利益圈”的形成所导致,在道德上是由人们对有序的道德生活的渴求所导致。共生共存的需要为道德共识的达成提供了驱动力。(2)对道德主体的设定。这种设定分两个方面,其一,主体是关系式的、对话中的主体。只有如此设定才能构架起主体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其二,相互理解的主体。相互理解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步。主体间相互理解需满足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前理解的趋同,言语和语言的有效,视域的重叠,理解的循环。(3)道德价值共识的可能性。该论证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其一,道德价值的角度,通过对价值之本质的考察得出了道德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生成的结论。“共同利益圈”、各方对共识对象的关注,各方对共识的需求导致共同的道德需要,最后进一步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其二,道德层次的角度,社会上不同道德学说之间存在着“重叠面”,或共享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为道德价值共识的达成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论证道德的可能性限度。这种限度从三个方面得以证明:第一,现实限度,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不平等事实,扭曲的交往,民族间、文化间的冲突。第二,逻辑限度,主要表现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受到道德特殊性的挑战,以道德推理上的“困境”,第三,理论限度,主要表现为对道德相对主义反驳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