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崇祯本、张竹坡本之后,文龙的评点是《金瓶梅》评点研究又一重要资料。文龙评点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其评点理念体现在独具冷眼、准情度理、书为我化等几个重点术语里。这些评点术语既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又带有较为独特的审美眼光,其以读者为核心的评点思想可与西方接受美学形成跨时空对接、对话。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章。
引言重在通过梳理文龙评点的发现、收录及重要研究情况,指出对文龙评点术语研究意义。文龙评点自1985年被刘辉先生发现后,目前主要研究者有黄霖、贺根民、房莹等,集中在对文龙评点与张竹坡评点的比较、文龙对小说人物的看法、文龙的《金瓶梅》“非淫书论”等方面,尚未能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围绕文龙评点的几个关键术语展开,在术语阐发的基础上对文龙评点的整体谱系和理论价值进行探究,并揭示其对《金瓶梅》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将文龙评点思想置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大框架之内,总结文龙评点术语的继承性和“求同性”。继而,以崇祯本、张竹坡评点本为参照,立足于对文龙“独具手眼”这一评点追求,从人物论、情理论和评点论等三方面探讨《金瓶梅》文本意蕴的多维性。
第二章重点对“独具冷眼”这一评点术语及相关观念进行辨析,探究文龙在《金瓶梅》评点中的深刻思想,指出文龙是通过小说人物、作者和评者的三重“冷眼”来洞察《金瓶梅》所蕴含的真意和普世同情的。
第三章具体分析其“准情度理”的评点原则,认为文龙以“准”“度”为读法,以“情理”为武器,对《金瓶梅》进行细致评点的,这种评点实现了理事情势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集中探究文龙评点“书为我化”的评点理念,认为文龙对《金瓶梅》的评点追求从传统的修身正心之功用而来,又创造性地利用《金瓶梅》其书反向性质;同时以读《金瓶梅》为例,启发读者达到对小说内外融会贯通的效果,其“内化于心”的基础上的“化为我用”评点留下了时代印记,具有现世意义。
第五章以西方接受美学为镜,对文龙的评点理念和理论价值进行整体观照,认为文龙的评点最终归于“书为我化”的小说阅读归旨上,其重要评点术语既相互独立而又浑然一体,这种评点根植于明清实用主义的土壤中,最终回归到向善修身的道德教化和为我所用的阅读及评点追求上。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章。
引言重在通过梳理文龙评点的发现、收录及重要研究情况,指出对文龙评点术语研究意义。文龙评点自1985年被刘辉先生发现后,目前主要研究者有黄霖、贺根民、房莹等,集中在对文龙评点与张竹坡评点的比较、文龙对小说人物的看法、文龙的《金瓶梅》“非淫书论”等方面,尚未能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围绕文龙评点的几个关键术语展开,在术语阐发的基础上对文龙评点的整体谱系和理论价值进行探究,并揭示其对《金瓶梅》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将文龙评点思想置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大框架之内,总结文龙评点术语的继承性和“求同性”。继而,以崇祯本、张竹坡评点本为参照,立足于对文龙“独具手眼”这一评点追求,从人物论、情理论和评点论等三方面探讨《金瓶梅》文本意蕴的多维性。
第二章重点对“独具冷眼”这一评点术语及相关观念进行辨析,探究文龙在《金瓶梅》评点中的深刻思想,指出文龙是通过小说人物、作者和评者的三重“冷眼”来洞察《金瓶梅》所蕴含的真意和普世同情的。
第三章具体分析其“准情度理”的评点原则,认为文龙以“准”“度”为读法,以“情理”为武器,对《金瓶梅》进行细致评点的,这种评点实现了理事情势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集中探究文龙评点“书为我化”的评点理念,认为文龙对《金瓶梅》的评点追求从传统的修身正心之功用而来,又创造性地利用《金瓶梅》其书反向性质;同时以读《金瓶梅》为例,启发读者达到对小说内外融会贯通的效果,其“内化于心”的基础上的“化为我用”评点留下了时代印记,具有现世意义。
第五章以西方接受美学为镜,对文龙的评点理念和理论价值进行整体观照,认为文龙的评点最终归于“书为我化”的小说阅读归旨上,其重要评点术语既相互独立而又浑然一体,这种评点根植于明清实用主义的土壤中,最终回归到向善修身的道德教化和为我所用的阅读及评点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