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其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特点对预后的影响及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至2008年问存档的84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与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类及其他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其中胃淋巴瘤44例,肠淋巴瘤39例,胃与小肠多发性淋巴瘤1例。平均发病年龄49岁,男:女=1.9:1,年龄分布以40~60岁居多。发病部位:胃淋巴瘤病变位于胃窦者占22.7%,位于胃体者占27.3%;肠淋巴瘤病变位于回盲部及回肠末端者占25%,位于回盲部者占37.5%。临床表现:腹痛为主要症状,占76.2%,消化道出血占41.7%,食欲减退占59.5%,体重减轻占52.4%。病理检查:44例胃淋巴瘤B细胞来源39例,B、T细胞双标记以B细胞分化为主者1例,未分细胞来源者4例,其中DLBCL型者2例,MALT型31例,1例MALT伴大细胞转化,1例大小细胞混合型,3例弥漫性B细胞型,1例部分向DLBCL转化,5例未分型;40例肠淋巴瘤患者(包括1例胃小肠多发性淋巴瘤)中B细胞型28例,8例T细胞型,4例未分细胞来源,其中DLBCL型1例,MALT型17例,1例裂-无裂细胞型,1例淋巴-浆细胞型,1例淋巴母细胞型,1例弥漫性小B细胞型,1例灶性DLBCL型,17例未分型。临床分期:胃淋巴瘤ⅠE期20例,ⅡE期13例,ⅢE期2例,ⅣE期9例;肠淋巴瘤ⅠE期13例,ⅡE期16例,ⅢE期3例,ⅣE期8例。预后:随访73人,随访率86.9%。胃淋巴瘤的1年及3年生存率与肠淋巴瘤的1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胃淋巴瘤的预后可能较肠淋巴瘤好;胃β2-微球蛋白正常组的1年生存率78.9%较β2-微球蛋白增高组的1年生存率54.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示β2-微球蛋白增高组预后可能较正常组预后差;肠淋巴瘤B细胞来源的1年生存率88%(22/25),较T细胞来源的1年生存率57.1%(4/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肠淋巴瘤患者的B细胞来源的3年生存率73.3%(11/1 5),较T细胞来源的3年生存率66.7%(2/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示肠淋巴瘤T细胞来源者较B细胞来源者预后差;原发性胃淋巴瘤的ⅠE期和ⅡE期患者1年生存率92.9%(26/28),较ⅢE期和ⅣE期的1年生存率75%(9/1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示早期较晚期预后好;治疗并随访1年者69人,单纯手术治疗、单纯化疗、行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者的1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行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者预后好;治疗并随访3年者39人,单纯手术治疗、单纯化疗、行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三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行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者预后好。结论: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胃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是胃窦和胃体,而肠淋巴瘤则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多见;3.原发性胃淋巴瘤较肠淋巴瘤预后好,PGIL细胞来源与预后可能存在相关性,T细胞来源者预后差;4.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者较正常组预后差;5.临床分期与预后存在相关性,早期(ⅠE+ⅡE期)较晚期(ⅢE+ⅣE期)预后好;6.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者较单纯行手术或化疗者预后好,可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