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果树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在葡萄常规杂交育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在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经济作物。本研究以欧亚种葡萄‘魏可’(Vitis vinifera L.)自交后代88个单株(‘WS’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SSR标记技术构建了‘WS’分子遗传图谱,结合BSA法初步定位了葡萄雄性不育基因VvMs1,并对该区域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WS’群体的叶形多态性和两个物候期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NCBI和文献中已报道的470对SSR引物和180对EST-SSR引物在‘魏可’和7个子代上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选到了141个SSR标记和28个EST-SSR标记。以‘魏可’自交后代88个单株(‘WS’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引物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并使用Joinmap4.0软件构建了一张葡萄分子遗传图谱。该分子遗传图谱形成21个连锁群,包含了134个SSR标记和27个EST-SSR标记,覆盖总图距为1333.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8.28cM。2.为了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研究,以可育葡萄‘魏可’为亲本构建的自交群体88株为试验材料,运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构建可育株和不育株基因池,结合SSR技术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筛选到两个与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SSR标记VVMD34和VVIB23,且位于该基因两侧,相距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cM和1.9cM。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1134kb,在该区域共预测到了111个候选基因。该研究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利用MapQTL5.0软件,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葡萄的部分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了27个与葡萄叶形多态性相关的QTL位点,依次命名为lmc-1至1mc-27,分布在LG11、LG17、LG16-1、LG14和LG2上,单独存在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2.5%-至40.5%;检测到4个与葡萄展叶期相关的QTL位点,依次命名为lep-1至lep-4,分布在LG10和LG7上,单独存在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2.4%至14.4%;检测到3个与葡萄盛花期相关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fbp-1、fbp-2和fbp-3,分布在LG14和LG2上,单独存在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2.7%、13.3%和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