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在无保护性生活1年以上未妊娠或生育者。“不孕症”对大多数不育夫妇来说是一种心理创伤,是他们生活中经历的最有压力的事件之一,导致他们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精神压力。近年来,由于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发展,特别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为不育夫妇提供了最后的希望。然而这项技术的实施同样会带给病人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IVF妇女心理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但我国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心理问题调查和干预方法的一般探讨,缺乏从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我国IVF妇女的一般心理状况、在治疗周期中的心理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情绪反应及相关因素与治疗结局的关系,为达到增加治疗依从性、减少退出率,最终提高受孕率,探索出适合我国现状的临床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05年3月~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ICSI治疗的118位不孕症妇女作为研究组,同期按均衡原则选取50例已婚妇女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一般情况、心理状况和婚姻质量的调查和对照研究;再对进入治疗周期后的研究组妇女在三个时间段内分别使用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和血浆皮质醇激素测定,并作自身对照。结果如下: 1.通过研究组和对照组妇女的一般心理状况和婚姻质量调查对比发现: 研究组妇女SCL-90的总均分、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值较对照组高,而恐怖因子分值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躯体化症状与拟生时间呈负相关;研究组妇女婚姻质量的5因子总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婚姻满意度和解决冲突方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拟生育时间与性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