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中的动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lbue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中呈线性走向的滨水区域,由于其在城市空间中存在的普遍性,同时又影响着沿线广阔的城市区域,因而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由于其动态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等特点,将江河沿岸呈“碎片”状的景观节点连接来,传达着丰富的人文、生态和社会内涵,动态的景观感受也逐渐成为人们在线性空间中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因此,本文以“动态景观”设计这一新兴的景观观赏与感知理念为研究课题,探讨线性动态空间中景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落实到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动态景观序列的设计方法上。  首先,文章对动态景观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设计方法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即动态景观的核心议题一一景观感受的动态设计。  其次,在方法探索方面,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1)客体研究部分。通过对作为审美客体的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解析,把握空间环境的动态性特征,将其总结为易于感知的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主体研究部分。在环境行为学理论基础上,对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空间格局、心理感知和视觉体验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索运动感知模式下动态景观的构成和要素。  (3)方法建构部分。基于以上研究,提出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以意境营造为主题,以动线组织为途径,以时空组织为手法的动态景观序列设计概念。进而从景观的整体序列构成、空间段落的动态连接、观景路线的组织、序列中节点空间布局以及景观界面的延展这几个方面,推演动态景观的设计方法体系。  最后,根据这些理论与设计方法层面的论述与研究,笔者以南京市百里风光带秦淮新河段城市设计为例,进行了设计实践的探索,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论文主要从关中传统民居聚落与民居建筑单体的研究出发,着眼于传统文脉建筑在当代传承中的研究,以传统文脉内涵的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为理论依托,分析和研究关中传统民居
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区的更新与再开发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发展至今,滨水空间逐渐由生产型向生活型、服务型功
传统村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与斗转星移,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土地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但是传统村落在受到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商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影响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城乡资源紧缺,城乡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中地区是传统的农耕地区,村镇聚集,农业人口众多。在城乡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历史街区环境遭到破坏,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逐年下降。历史街区微空间集中展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是街区复兴之
北宋植物主题园林是北宋时期围绕植物造景的园林。北宋植物主题园林代表了当时以单一要素为主造景的园林,与明清园林山、水、植物、建筑要素齐备的造景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在植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如何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成为急需解答的问题。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空间与功能高效集约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人类的青睐;而地下轨道交通作为
本文从水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滨水地区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对水环境与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指出城市水滨应当向其公共性回归,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功能发
我国即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这一新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老中心区呈现出功能转型及空间重构的特征。如何通过对其深入分析总结优劣,从而引导城市老中心区在城市化中后期实现有效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道、生存之本,水孕育了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滨水城市的灵气所在。滨水空间位于自然与人工交汇的区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游憩场所,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