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信仰社群的性别分层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19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笔者将藏传佛教信仰社群性别分层这一研究主题置于四川藏区这一现实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下,沿着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与社会之关系的分析思路,怀着改善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性别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美好愿景,试图去描述和解释藏传佛教信仰社群中的性别分层现象。并且想要进一步发现,在几乎全民信教的情况下,藏传佛教信仰作为一种理念文化是如何与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发生关联的。
  藏传佛教的性别观有双重性的特点,对女性既有认同又存在贬低。宗教一方面为藏族女性提供了一条实现自我、展现与男性一样的济世度人的宗教路径,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对于藏族女性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于是,在现实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分层现象。这种分层具体表现在藏传佛教神圣领域——即寺庙和僧众中的性别区隔以及信众世俗社会生活空间——即婚姻家庭生活和社区公共生活的性别区隔。那么,关于本文所讨论的藏传佛教信仰社群性别分层的几个相关方面,即藏传佛教的日常性别规范、寺庙及出家僧尼中的性别区隔与普通信众世俗社会生活中的性别区隔,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有着怎样的互动模式?具体说来,藏传佛教对于性别角色是如何选择、关照、进行区隔,藏族女性又是在何种情况下生存并调适着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她们在神圣领域和世俗生活之中是怎样的被塑造和能动的进行选择——即宗教如何选择了性别,而性别又是如何选择了宗教?在此,笔者提出情境选择理论,试图揭示出藏传佛教信仰社会,甚至是宗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区隔的事实,以及这一社会事实的表现、发生和形成的机制。
  本文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章,绪言部分。交代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与本文有关的几种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对既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陈述研究思路,研究假设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创新。在论述研究思路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无论是藏族民众的出家还是作为普通信徒的信奉和朝拜行为,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行为。这种选择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藏传佛教对性别有所选择,另一方面是性别对具体宗教生活形式的选择。无论是在寺庙、僧众的宗教生活空间还是在世俗的家庭与社区的生活空间,在特定情境下的宗教对性别的选择与性别对宗教的选择,基本上构成了藏传佛教信徒中的性别分层秩序。另外,此部分还对论文中的主要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研究总体与样点间的代表性进行了论证,重点从所属文化圈、经济状况、民族人口分布、教派和僧尼数量等方面解释了区域性样本的选点依据。方法方面,注意学科综合的整体性,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全景式的将藏传佛教信仰的主体都纳入到分析的范畴,以各个维度的性别比较差异去呈现出客观事实。具体运用了文献分析、主题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力图避免以往的相关研究单纯使用定性调查而带来的样本小、同质性强从而缺乏推论性的不足,以及论证不够深入的问题。
  第二章,对藏传佛教的日常性别规范进行解读。立足于藏传佛教及其性别观形成的历史文化情境,梳理藏传佛教性别观的发生土壤——印度佛教性别观和藏地本土的传统性别观念,对藏传佛教性别观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且着重以《大爱道比丘尼经》为例,分析佛教经典文本中存在的关于性别的描述和观念。另外,在戒律层面,从戒的传授、数量、罪行判定和悔罪法的规定方面揭示出佛教戒律中存在的日常性别规范。本章指出,藏地女性的地位有一个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藏传佛教性别观中存在着内在矛盾性,一方面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宗教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现实社会中对于女性的诸多禁忌和不公平待遇。这种性别观上的两重性使藏地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表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特点。
  第三章,从寺庙和僧众的角度揭示出神圣空间中的性别区隔。首先通过对四川藏传佛教尼寺的分布情况、样点寺院的基本情况描述和对比,揭示出基于与僧寺比较而言的藏传佛教尼寺基本特征。如在寺院分布和规模方面,尼寺数量少、规模普遍较小;在学制方面,尼寺的学衔制度不完备,缺乏向高层次发展的晋升制度;在经济方面,尼寺与僧寺差距很大,普遍较差;在寺院的神圣性、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方面,尼寺普遍较僧寺低;尼寺与当地社区互动少,缺乏社区融入。除了对寺庙的分析比较外,本章还对藏区女性的出家原因进行剖析,从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人口学因素以及文化教育等宏观方面分析了影响女性出家行为的相关因素,并通过调查资料从微观上揭示了女性出家的个体化原因。另外,此部分还从比较的角度全景式的勾勒出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男女僧侣经济来源和消费水平、宗教体验、信仰和行为、流动状况、社会支持、宗教成就和宗教抱负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全面深入的刻画了藏传佛教寺庙和僧众中的性别分层与女性僧侣的生存状况。
  第四章,从家庭和社区的层面揭示出信众世俗生活中的性别区隔。首先从藏传佛教信众家庭的信仰状况和宗教在信众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如婚姻嫁娶、孩子的出生与命名、建房、治病、丧葬等重要事件中,指出藏传佛教信众的神圣信仰和世俗生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再着重对藏传佛教信众家庭中的性别结构状况进行微观分析。这部分也主要以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夫妻对家庭事务的决定权、夫妻个人自主权、家庭财产所有权、家庭劳动性别分工及其满意度等方面剖析藏传佛教信众家庭中的女性地位。并从社区的层面比较了不同性别群体在资源占有、流动状况、社区参与、性别观念和态度、宗教参与和宗教意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全面剖析藏传佛教信徒世俗生活层面中的妇女生存状况和性别分层现象。
  第五章,结论部分。首先总括性的指出藏传佛教信仰社群中的性别分层现象实际上是宗教观念、社会情境以及个体的主观因素和行为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间既有文化情境、宗教规制的约束,也有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选择过程。从而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得以证实。然后本部分还对藏传佛教信仰社群性别分层的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种性别区隔的现实影响。当然,此部分还进一步指出了藏区藏传佛教信仰社群中女性发展的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是宗教路径,其二是社会路径。宗教路径方面,由于佛法的圆融性,佛教教义对于规制创新本身就有巨大的包容度,所以在性别方面对于传统规制的创新并非没有可能。在这部分,笔者提出以宗教社会的平等观来推动和促进现实社会的平等,倡导在戒条和僧制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建立机会平等的僧制规则,在学衔制度、比丘尼传承上为女性僧侣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使藏传佛教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发挥宗教的价值引导功能。除此而外,还从现实社会层面去讨论和分析了促进藏区信仰社会中女性发展的思路。
其他文献
现存魏晋南北朝《论语》注中,只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是整部著作,其余几十家《论语》注皆为残篇,目前学界所关注的魏晋南北朝《论语》注主要集中在何晏、皇侃,其余各家残篇关注较少。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曾将散见的《论语》注残篇进行辑佚。本文从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佚的魏晋南北朝众家《论语》注残篇中,选取了以玄学思想注《论语》的十二家作为研究对象,以王弼、郭象为中心,分析研究魏晋南北
学位
学位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理论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主体和领导权的问题。在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中,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齐泽克、巴特勒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起来,以主体立场、权力斗争为核心,以其强烈的政治意识积极地介入现实,从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文化实践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揭示出权力的活动机制,采用权力话语的颠覆与重构的方法构建了新的未来社会的图景。  后马克思主义霸权
德国古典美学是美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大师级人物为后世奠定了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然而在这群大师身边却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思想上承康德、费希特,下启海德格尔,与谢林、黑格尔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这个人就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尽管世界学界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一,但是在他身上显现出了德国十八世纪波澜起伏的政治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构建,更呈现了一个为追求神圣理想、笃行诗人使命奉献
虚无主义日益影响着当代中国。在西方的语境中,虚无主义有着多重的含义:有施特劳斯意义上的作为德国特有现象的虚无主义;有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有认为现实世界完全堕落和虚无的诺斯替主义;有对尼采再诠释得出的高贵和卑劣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第:二种含义的虚无主义,即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此种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以历史
学位
“孝”是一个在中国传承、嬗变了三千多年的传统观  马一浮《孝经大义》以“圣谛”解《孝经》,把它当作显性的经典而非顺俗的文本来理解;他将孝明确界定为人禀赋于天的内在德性,为至德要道,纠正了自《孝经》以来将孝认定为外在的伦理甚至政治规范的偏失,同时分别赋予了“五等”、“三才”、“明堂”、“刑”以内在德性根据。  由于马一浮坚持传统儒者的工夫修养,主张“性修不二”,其在讨论孝这一传统观念的时候并没有明确
学位
墨学自汉沉寂以后,几乎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迄至近代,墨学始受人重视,呈露出复活的气象。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近代墨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与胡适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墨学研究方面。梁启超在墨学复兴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传承下,为了图存自强、挽救时弊,初步运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墨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胡适接续梁启超,他的墨学研究是在社会更加激荡和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他以深厚的国学功
学位
贾谊是汉初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诸多领域做出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天地间一大变局”的秦汉,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数代秦王发愤图强,经过努力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纷乱,最终由始皇扫六合一天下。然而强大的秦帝国却只短短短的十数年便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消亡。刘邦以一布衣取得天下,但初建的汉一片调弊,连像样的车都找不到。刘邦建汉实行郡国制,然而诸侯王先
学位
本文站在道教史传的角度,秉循道教审美的视野与立场,来探寻葛洪和杜光庭在《神仙传》和《墉城集仙录》中所展现的“道”与“美”。  在绪论部分,作者运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视角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旨在表明:葛洪和杜光庭的信仰立场决定了他们在《神仙传》与《墉城集仙录》中的审美立场和在书中“美”的显现方式。通过对这两本书的审美研究来看葛洪和杜光庭二人如何以怀着敬
学位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宗教永恒的时代主题。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俨然已成时代称谓的当下,直面网络,已是所有宗教组织无可回避的现实;因应时代,网络空间的宗教传播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事实。立足于此,本文以宗教社会学为学科视野,以系统梳理历史时空中的佛教弘法活动对佛教、佛教组织及其社会功能实现的内在关系为基础,以四川汉传佛教寺院为样本,以佛教组织的网络传播活动为重点,深入探讨网络弘法对佛教、佛教组织的复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