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某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疲劳状况的调查,探讨医务人员疲劳状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体育锻炼对疲劳的干预效果,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促进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选取贵州省某市市级医院在编医务人员共350例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EPQ-RSC)和职业生命质量测量工具—QWL7-32量表对医务人员的疲劳状况、人格特征和职业生命质量进行测定,评价医务人员的疲劳状况,分析疲劳的影响因素,提供相应干预措施。资料采用Epi Data3.1建库,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用X±s表示,组间的差异性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疲劳状况与职业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定为0.05。结果:1.本次调查医务人员疲劳总分为4.17±1.09,疲劳严重程度得分为3.98±1.37,无疲劳者106人(46.28%),有疲劳者123人(53.72%),其中一般性疲劳者77人(33.62%),中度疲劳者26人(11.35%)和重度疲劳者20人(8.73%)。2.医生的疲劳严重程度得分为4.13±1.35,高于护士的得分3.7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本科及以上组的疲劳总分(4.33±1.06、4.26±1.12)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3.7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中及以下的疲劳严重程度得分(3.37±1.30)低于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4.26±1.32、4.0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情绪稳定性与疲劳状况总分及疲劳严重程度、疲劳环境特异性和疲劳结果维度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与疲劳严重程度维度呈正相关(P<0.05),精神质与疲劳反应维度呈负相关(P<0.01)。情绪稳定组医务人员的疲劳总分及疲劳严重程度维度得分均低于情绪不稳定组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情绪不稳定组医务人员的疲劳环境特异性维度得分高于外向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稳定组医务人员的疲劳结果维度得分均低于情绪不稳定组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熬夜和偶尔熬夜组医务人员的疲劳严重程度维度得分(3.60±1.73、3.47±1.38)均低于经常熬夜和总是熬夜组医务人员(4.19±1.28、4.46±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从不锻炼医务人员的疲劳总分(4.58±1.17)和疲劳严重程度得分最高(4.46±1.43),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锻炼情况的增加,疲劳总分和疲劳严重程度逐渐降低;经常锻炼组医务人员的疲劳结果维度得分均低于没有锻炼的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天锻炼30-60分钟组医务人员的疲劳总分、疲劳严重程度和疲劳结果得分最低,随着锻炼时间超过60分钟,疲劳总分、疲劳严重程度和疲劳结果得分反而上升。每天以早晨为主锻炼的医务人员的疲劳反应维度得分低于每天以上午和下午锻炼为主的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职业生命质量总分为93.53±20.13,有54.72%的研究对象职业生命质量得分较低;4.71%的研究对象职业生命质量得分较高。职业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与疲劳状况总分及疲劳严重程度、疲劳结果维度呈负相关(P<0.05),职业生命质量总分及心理健康、平衡感维度与疲劳环境特异性维度呈负相关(P<0.05),职业生命质量的主动性维度与疲劳反应维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疲劳的易感因素是职业、学历、人格特征和熬夜;医务人员中、重度疲劳者占20.08%,而经常锻炼可以缓解疲劳,以每天早上锻炼30-6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