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小型水库修建,改变了地表泥沙输移过程,拦沙效应不容忽视。沂蒙山区是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代表,花岗岩与石灰岩呈复区分布,两种岩性区侵蚀产沙特征迥异,水库拦沙效应特征亦不相同。本研究选取沂蒙山区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与石灰岩小流域各一处,即姜庄和泉安子小流域,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岩性小流域塘库近50a的拦沙效应。沿主沟道方向于姜庄和泉安子塘库中央位置各取三孔沉积物样芯,分别为A、B、C和D、E、F。参照流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历史,探明了各孔137Cs、210Pbex、黏粒和容重深度分布变化特征。以137Cs和210Pbex示踪法进行沉积物断代,参照塘库原始库容曲线,计算建坝以来塘库不同时段的年均淤沙量,以表征拦沙效应。这对认识两种岩性条件下水库建设对泥沙输移过程影响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采取流域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姜庄小流域塘库沉积物剖面的137Cs和210Pbex活度、黏粒含量及容重随深度变化较为复杂,反映了强烈人类扰动影响下流域环境演变的大致历史。AC三钻孔137Cs皆自下而上从无到有,在1963年出现最大峰值;三钻孔的210Pbex分布规律,A钻孔总体从上往下呈降低趋势,B、C两孔的分布更为复杂。(2)泉安子小流域塘库沉积物剖面的137Cs和210Pbex活度、黏粒含量及容重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分别大致相似,难以反映人类活动及流域环境演变的基本历史。DF三钻孔的137Cs分布规律大致相似,因1959年建库,导致三孔的137Cs并非自下而上从无到有,而是三钻孔底部皆自下而上很快到达1963年所对应的最大值;三钻孔210Pbex活度随深度变化呈指数降低;自上而下,三孔黏粒含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容重略呈增加趋势。两座塘库沉积物剖面差异,反映了两个小流域岩性背景、土壤性质、人类活动及其侵蚀产沙响应的差异。(3)姜庄塘库拦沙效应A、B、C三孔求得各时段拦沙效应介于394±142121±43t·a-1,平均值为208±75 t·a-1;三孔求得1953年建坝以来的总拦沙量约分别为8902,11129,11395 t,平均值10475 t。(4)泉安子塘库拦沙效应D、E、F三孔求得各时段拦沙效应介于22±759±21t·a-1,平均值为41±15 t·a-1;三孔求得1959年建坝以来的总拦沙量约分别为1975,2079,2237 t,平均值2097 t。(5)姜庄塘库的拦沙效应大于泉安子塘库,系因人类活动影响下产沙强度的差异所致。花岗岩地区发育棕壤,土层较厚,结构松散,易受扰动,人类活动强烈;石灰岩地区发育薄层褐土,抗蚀性强,与裸岩镶嵌交错,不易扰动,人类活动受限。近50a两塘库拦沙效应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两个不同岩性小流域人类活动及其产沙强度响应的近期特征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