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的互文性对比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辛斌提出的互文分类标准,即“具体的”互文和“体裁的”互文,作者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各30篇新闻作为语料进行互文性对比分析。意在通过分析语料,揭示《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在报道当中体现的互文性技巧和报道手段的异同点,对新闻写作可以有所帮助。作者从《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中选取了总计60篇新闻作为研究的语料,语料时间跨度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鉴于语料双方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具有权威性,因此,语料具有说服力。研究发现:在“具体的”互文层面,《中国日报》英文版偏向引用权威机构的话语,其中引用自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多;擅长进行正面报道,树立正面形象;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传达报道者的隐藏观点。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表现出以下特点:偏向引用权威机构话语,引用消息来源更加广泛;在报道中倾向于选择情感表现强烈的词汇表达观点;偏向引用直接引语还原新闻现场。在“体裁的”互文层面,双方共性和差异并存。在“体裁的融合”当中,《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呈现共性。由于硬新闻的特征比较单一,双方在软新闻当中采用了更多的体裁。在报道手段方面,《华盛顿邮报》拥有众多新闻资源和强大的科技支持,因此在报道中,《华盛顿邮报》有能力采用更多的非言语手段对新闻进行报道。由于中美双方国情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这导致了《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各有所侧重,采用的报道手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面对不同报道时,我们要进行批判性理解,探究新闻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在我们多年的不断呼吁下,在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的促动下,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出文件,决定在我国高校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但是,根据已有的国家安全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作为一名语
近7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出现。美国1999~2005年因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而入院的患者增加1倍多,其中诊断为败血症的患者增加81.2
应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工程项目中合作伙伴选择模型.利用模型分析项目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合作均衡的决定因素,即合作所需付出的初始成本、参与方资源的互补性以及技术的协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莱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是第一个将文本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的翻译理论,莱斯认为根据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在
冰岛,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无疑是个十分遥远而又神秘的国度。几年前,我有机会踏上这片梦幻般的土地,在那里度过半个月的时光,它给我留下许多妙不可言的印象:宁静的景色,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