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不成熟,处理效果差的问题,本论文延续课题组前一阶段的实验研究,继续研究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并在此基础上,将回灌工艺与电化学氧化工艺进行组合来处理垃圾渗滤液。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处理条件为:析氯电极、电流密度为7.5A/dm~2、pH=4、NaCl投加量为1g/50mL。在此基础上,分析最佳处理条件是否适合不同浓度、不同水质的垃圾渗滤液,分析NaCl投加量、电解接触面比等因素对不同水质渗滤液电解过程的影响。最后,将回灌方法与电化学氧化法结合,研究其对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以下主要处理结论:1、电化学氧化处理不同浓度渗滤液,NaCl的投加量需根据原液浓度(COD、氨氮)进行调整。本实验中NaCl投加量为3g/150mL(原液COD>35000 mg/L、氨氮>400mg/L)、0.6g/150mL(原液COD10000 mg/L、氨氮100mg/L-250 mg/L)、0.3g/150mL(原液COD5000 mg/L、氨氮50mg/L-100 mg/L)。2、不同浓度,不同水量的渗滤液采用相同电解条件电解,氨氮的处理率随着初始氨氮浓度的降低而升高。原液氨氮浓度范围50mg/L-1100mg/L,氨氮处理率从45%-100%;COD处理规律不明显、处理率不高且波动范围大,原液COD浓度范围5000mg/L-61000mg/L,COD的处理率在31.66%-60.07%。3、论文中将电极板面积/每次电解液的体积定义为电解接触面比,单位为m~2/L。电解接触面比也是影响电化学氧化的因素之一。通过比较电解接触面比为0.00016m~2/L和0.00011m~2/L的两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在电极板与渗滤液充分混合的前提下,电解接触面比影响渗滤液的COD和氨氮的处理率、电解耗能、电流效率等。两组实验从处理效果、电流效率、电耗、渗滤液处理量、COD去除量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推荐采用电解接触面比为0.00011m~2/L的实验。即处理体积为150mL,电流密度7.5 A/dm~2,NaCl投加量3g,pH=4。4、回灌+电化学氧化工艺去除渗滤液,其处理效果明显比单独的电化学氧化工艺要好。原液COD为38904mg/L-54192 mg/L,氨氮为810.86mg/L-1162.77mg/L的渗滤液,经过回灌+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后,其COD浓度为15230 mg/L-21067mg/L,COD处理率46.28%-58.05%;氨氮浓度为207.61mg/L-458.93mg/L,氨氮处理率59.47%-67.02%,平均电耗约为3.27 kwh/kgCOD。5、通过电化学氧化最佳电解参数确定实验和回灌+电化学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工艺实验结果,确定处理渗滤液推荐方案为:好氧兼氧回灌+电化学氧化工艺,其中电化学氧化电解参数设计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