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周礼?春官?大宗伯》就将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此五礼用来“佐王建保邦国”,辅佐君主建立和安定天下各国。其中军礼中有“大师之礼”,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周代军礼中的“大师之礼”。在周代,虽然此礼很重要,但是明确指出此礼的《周礼》现存篇中没有专门对此礼做出详细的阐释,后人只能依靠其他资料进行探究,而学术界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征伐之礼。周代作为一个尚礼的时代,礼仪贯穿于方方面面,即便是凶残血腥的战争,也有礼的身影。到了战国时期,逐渐礼崩乐坏,战场上诡谲狡诈的现象横生,出现了一些不尚礼的现象,“大师之礼”受到了严重冲击。话虽如此,对“大师之礼”的研究也并非是无从下手的,它们散落于古籍中,我们可以从这些古籍下手,进行资料的搜集。本文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原典的解读与联系,找出与周代“大师之礼”相关的内容,力求对“大师之礼”中所包括的仪节、行为规范及原则等作出详细阐释,并结合时代特征,在文章的最后一章对周代“大师之礼”所涉及的文化、观念等作出论述。本文主要从战前、战中和战后对“大师之礼”的具体仪节进行探究。战前的“大师之礼”,是指战争双方到达交战地点前所要进行的一系列的礼仪以及所要遵循的规范或原则,主要从卜筮、祭祀、誓师等方面,对战前的“大师之礼”进行探讨。战争中的“大师之礼”指的是从战争双方到达作战地点到战事结束这段时间内举行的仪式或其它的关于作战的要求及规则等,主要从观兵、致师、交战以及其它不容忽视的规范或原则入手,探讨战争中的“大师之礼”。战后的“大师之礼”是指从战事结束,得出战争的结果后,进行的一系列的礼仪,分别从振旅、献捷、饮至、封赏等方面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