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寒地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建设程度早已今非昔比。住宅区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也是超乎想象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多数新建住区并没有摆脱“功能主义”的影响。封闭的居住单元结构,冷漠的邻里关系,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设施配置与布局,乏味的社区活动以及丧失特色的社区文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阻碍了城市生活的健康运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为城市居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建设适应寒地城市特殊性的居住单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居住单元模式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文思想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受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影响的萌芽期;以邻里单位理论为代表的繁荣期;以人本主义对传统邻里单元的批判为代表的衰退期;以新城市主义产生为代表的复兴期四个历史阶段。掌握居住单元模式的演进过程与历史背景,可以深刻的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单元模式的特性及变化特点。寒地城市居住单元模式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寒地城市冬季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风、日照、降雪;二是社会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核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行为;三是地域文化因素,包括城市历史性和城市文化性;四是居住单元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居住单元内部的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居民交往空间系统。把握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求构建寒地城市居住单元模式的合理途径。论文针对我国寒地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寒地城市居住单元建设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气候适应性原则、功能混合性原则和小规模开发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寒地城市居住单元模式的基本形态与特征。从经济开发、社会交往等不同层面对寒地城市居住单元的合理规模进行了确定;最后,从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文化载体系统三个方面对寒地城市居住单元模式提出具体构建对策,最终通过以上设计对策构建和谐的寒地城市居住单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