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环境保护已是一个世界公认的主题,系千家万户,注众人心田。由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显著化,公众对环境保护也变得越来越关注,这里可以借用一组有力的数据来说明: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与2006年相比,当遇到环境问题需要反映时,愿意向政府部门反映的比例上升了4.9%。这些数据反映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和日益增长的参与环境管理的愿望。面对公众内心对环境友好的渴望与期待,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是政府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以政府与公众共同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而这其中正是以公众空前高涨的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其参与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
以此为契机,本研究把当代公民社会中觉醒的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参与行为与政府的环境管理结合起来,围绕政府、公众的关系展开分析,运用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学、绩效评估等社会学和管理科学有关原理,采用宏观与微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政府与公众在环境管理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揭示影响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社会结构因素,分析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管理的激励路径,最后设计出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探究政府和公众在环境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有效措施。研究结论对规范政府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境参与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在对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此为背景厘清政府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文献研究脉络,揭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是公众环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包括对公众环境参与能力、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等概念、内容的界定,以及说明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是政府与公众在环境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分别就政府和公众在环境管理系统中的行为模式进行阐述,并对他们在环境管理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博弈分析。
四是影响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区域社会结构因素分析。以社会结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影响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因素,为建构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评价体系做基础铺垫。
五是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综合测评。设计出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激励模型,将影响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因素,纳入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基础评价指标,建构出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对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评价模型进行合理性检验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计算出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进行实证检验。
六是提升政府环境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构建出两位一体互动型的环境管理模式,并就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提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六方面内容的阐释,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区域社会结构层面对影响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从区域社会结构层面研究公众环境参与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提升公众环境参与水平的变量,进而提升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同时从区域社会结构层面对公众环境参与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以往仅从个人禀赋角度研究公众环境参与问题的补充和完善,因为公众环境参与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体因素,还包括结构因素。
二是使用定量方法对公众参与和政府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现有研究使用定量方法较少的不足。从博弈论到结构方程,论文力求通过数学工具来探索公众和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互动过程和作用关系,以保证整个论证的科学性,通过研究,分析了公众环境参与能力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发生激励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因素,使研究结果有了定量的数据支持。
三是利用LISREL软件对构建的结构方程进行分析检验,验证并计算出建构激励模型时假设的六个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大小,当前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分析主要从理论角度展开,结论虽然正确但缺少数据分析结果的证明,对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力大小也无法量化。在本研究中通过结构方程分析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将其运用到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对深化当前政府环境保护的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