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甚微,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依然维持在60%~80%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 原位肝移植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疗法。然而,由于供肝短缺、高费用、高风险、技术要求高、术后需终生免疫抑制治疗等缺点,原位肝移植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体外肝脏灌注、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移植等技术,以期为肝功能衰竭患者度过肝脏供体等待期或为肝脏自行修复提供代谢支持。与OLT比较,肝细胞移植操作技术简单、侵袭性小、费用相对低廉、风险小,移植肝细胞可发挥肝脏解毒、合成功能。因此,肝细胞移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肝细胞的质与量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方便的获得足够数量和功能良好的肝细胞已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密度细胞培养技术,兼有单层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点,已被用于多种贴壁细胞的培养。 本实验对原代SD大鼠肝细胞行微载体粘附培养、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第四军医大月卜布反创匕学位士仑文并将微载体粘附培养肝细胞移植到D一GalN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观察其存活率、肝功能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改变,以评估微载体粘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的疗效,为肝细胞材料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实验基础,为微载体粘附培养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Seigen改良二步灌注法,平均每只大鼠分离到的肝细胞数为(1 .21士0.45)xlos,台盼蓝染色示平均活力为93.6%士2.8%。微载体粘附培养肝细胞的正常形态及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可维持1周以上,LDH漏出量、白蛋白及尿素水平一周内呈波动性变化,在培养第3天白蛋白及尿素水平最高、LDH漏出量最低。2.根据不同剂量组(l .8、2.0、2.2叭g)不同时间实验大鼠的临床表现、存活率、肝脏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方面的变化,选用2.0叭gD一GalN,腹腔注射后24小时作为制备成年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最适药物剂量和最佳时间。3.微载体组(组3)存活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组l)的同期存活率,移植5天后及以后各时间点两组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微载体粘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移植14天后57.1%大鼠存活,肝细胞悬液组移植14天后大鼠存活率为41.7%,而同期空载体组大鼠存活率仅巧.4%。4.微载体组肝功能各项指标逐渐下降,移植5天以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渐趋正常,与移植第1日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空载体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无下降趋势,总胆红素及ALT水平于移植第3日达最高峰。微载体组移植后第3、5天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低于空载体组同期水平,两组TBIL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微载体组移植后载体在大鼠上腹部聚集成团,HE染色示肝细胞在微载体周围成团,在移植后第9天这些团块仍能观察到。细胞悬液组移植后肝细胞被大网膜包裹,可短期存活。微载体组肝脏组织学检查示:移植第3一3一第四军医大学布皿士学位士仑文天后肝组织损伤逐渐恢复,移植14天后肝脏除小范围点状坏死外、肝脏基本恢复正常。空载体组幸存鼠的肝脏病变恢复较微载体组及细胞悬液组慢。 结论:胶原酶消化法是肝细胞分离的可行方法,微载体培养肝细胞兼有单层培养及悬浮培养的优点,微载体培养肝细胞在培养第3天有较好功能。腹腔内移植微载体粘附培养肝细胞可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提供代谢支持作用,显著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