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 探究早产的高危因素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因素;2)建立早产高危因素评分表,为临床进行早产预测或早产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 【方法】: 1.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查阅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产病历723份;按病因分为自然早产组(541例,A组)和医源性早产组(182例,B组)。对自然早产组进行1:1配对,查取在分娩年段上有可比性的足月分娩病历(541例,C组)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并分析早产的妊娠结局和影响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 2.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1) 选取单胎妊娠孕妇400例,使用多胺法检测BV;跟踪妊娠结局。2) 另外选取单胎妊娠孕妇332例,于孕20~34周之间经会阴测量宫颈管长度,跟踪妊娠结局。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检验。 3.第三部分早产预测:建立早产高危因素评分表,对2004年6月~2005年3月的133例孕妇进行早产预测的前瞻性研究。 【结果】: 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 1.对自然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胎膜早破、不明原因的早产和臀位分别占38.4%、30.1%、9.4%,居前三位;医源性早产的病因之中,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性疾病和胎儿宫内窘迫分别占38.4%、25.8%、22.8%,居前三位。 2.前次早产史、胎膜早破、妊娠期中重度贫血、多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孕妇外周血淋巴细胞记数升高是早产的高危因素;O型血、系统产检是早产的保护因素。 3.在30周前,胎龄与早产儿死亡率呈负相关;胎龄在30~32+6周,死亡率较30周前明显降低,但在30~32+6内死亡率无明显降低;妊娠33周后死亡率降低到9%以下,33周后各胎龄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0-32+6周相比有显著差异(P=0.035), 4.在30周前,早产儿窒息率随胎龄增加而降低;30~33+6周窒息率降低为33.3%~39.6%,与30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周后窒息率降至21.1%以下,与30~32+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周以后各胎龄组窒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