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旋转平台型和固定平台型二种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二种全膝置换术假体在解除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更好地选择假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的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86膝)患者,按置换假体的不同分为旋转平台组,固定平台组,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旋转平台组36例(43膝),男17例(18膝),女19例(25膝),年龄在50岁~87岁,平均年龄67.56岁,病程5~30年,平均15.57年;固定平台组36例(43膝)。男20例(21膝),女16例(22膝),年龄在53岁~90岁,平均68.92岁,病程4-30年,平均16.63年。术后第1、3、6、12、18、24个月定期复查或电话跟踪随访,并用采用KSS和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进行疗效评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两种假体术后早期疗效的差异,其中,P<0.05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各种全膝人工关节置术后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无论选择旋转平台型假体还是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均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两组间通过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对比没有明显差异。(1)旋转平台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为86.68分,优良率93.02%,固定平台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为84.28分,优良率90.69%,二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2)旋转平台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平均为86.75分,优良率95.34%KSS功能评分平均为87.68分,优良率93.0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3)固定平台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平均为84.26分,优良率97.67%KSS功能评分平均为83.19分,优良率93.0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4)旋转平台组患者的ROM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18.67。(P<0.01,t检验)。固定平台组患者的ROM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15.67。(P<0.01,t检验)。(5)并发症:末次随访时72例患者,86膝,其中出现并发症的共5膝,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1%。旋转平台组出现并发症共2膝,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固定平台组出现并发症的共3膝,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两组间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6)各组自身对比,无论是旋转平台组还是固定平台组,在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提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之间对比,其术前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旋转平台组的数据均稍高于固定平台组,经t检验后发现旋转平台组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旋转平台组的假体费用和患者住院总费用比固定平台组的假体费用和患者住院总费高。以上结果说明:旋转平台人工型假体还是固定平台型人工假体,两种假体术后均能取得很好的早期临床疗效;两组间通过的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比发现,旋转平台人工假体组与固定平台人工假体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对72例(86膝)患者研究表明:旋转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均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之间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KSS评分、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旋转平台组的数据均稍高于固定平台组,经t检验后发现旋转平台组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与固定平台组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早期疗效均满意,中远期尚疗效需对更多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因此,假体选择并不是影响膝关节置术后早期疗效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