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和译文评估的量化标准,旨在以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观照,通过改造经典的等效论和侯国金博士提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建立、验证笔者提议的修正模型:基于目的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至今为止,国内外在语用学量化分析和对翻译过程(translating)、产品(translation)及标准(criterion)进行定量表述方面的研究成果尚少,而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视角结合等效论(the Equivalence Theory)对翻译进行语用标记量化分析仍属空白,本文以等效论为基础,借鉴、参照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以及我国学者侯国金在经典标记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语用标记等效原则(Pragmatic Markedness Equivalence Principle, PMEP),探询其理论创新性及局限性,阐释翻译目的对语用标记等效翻译的影响,尝试提出、论证经笔者修正的理论模型:基于目的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Skopostheorie-Based PMEP)。本文以实证语料分析阐明了该模式在翻译行为中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从而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理论的移植、整合及优化达到增强等效论、目的论和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的策略选择和译文评估有所补充与完善,同时丰富、完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和语用翻译理论体系的跨学科建构。目的论发轫于德国,该理论的雏形是凯塞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其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摒弃了传统译论中的原语中心论,从行为学的角度指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等效论源自国内外学者对译文“忠实”、“等值”的追求,美国圣经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E. A.奈达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后来又发展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达的“对等论”作为“等效论”的最新代表,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世纪初,中国学者侯国金一方面创造性地把经典标记理论发展成为“语用标记价值论(Pragmatic Markedness Hypothesis, PMH)”,另一方面把经典等效翻译理论发展成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PMEP)”,提出了一个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翻译策略及翻译评估模型,用于描述和解释翻译实践,通过量化的手段评估翻译和(平行)翻译文本。本文回顾了中外翻译史上对翻译核心问题及对等效论的争鸣,介绍了侯国金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引入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并移植、整合至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提出了基于目的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笔者以跨文化交际翻译行为的效果最优化为导向,以语用标记值为策略和评估的切入点,对比分析了语境参与程度不同的各种语类原文和(或)(平行)译文,从中寻求佳译在与其相应源语语用标记等效方面的量化表征,证明了基于目的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具有比其各个整合部分更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也验证了作者对涉及的三个理论模型进行修正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