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逻辑——维特根斯坦《关于颜色的评论》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颜色概念的使用经历了从原子命题到命题系统,再到语言游戏的转变。《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颜色不相容”的论断,这和“原子命题相互独立”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促使维特根斯坦修正了他对于颜色概念的理解。颜色最开始是对象的逻辑形式,后来转变为一个逻辑的概念系统。  《哲学研究》颠覆了前期反映论的世界观,提出了“意义即用法”的全新视角和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游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但是全书虽然多次以颜色为例证,却没有涉及到由颜色问题可以切入的视觉现象。《关于颜色的评论》沿用“意义即用法”的视角,把视觉现象纳入语言游戏的考察范围,对颜色概念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表明,颜色概念没有明确的感知规定性,颜色感知则建立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产生随条件变化的视觉印象。维特根斯坦的描述性语言表明颜色概念和颜色感知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他所说的颜色概念的逻辑。在阐明这一逻辑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确立了颜色感知相对颜色概念的优先地位,并澄清了关于颜色概念的本质主义观点。  《关于颜色的评论》第三部分澄清了视觉现象及正常的视觉感知不能被描述的事实,说明颜色逻辑视角下的现象世界具有非概念的内容,表明维特根斯坦对现象世界的把握克服了传统认识论的缺陷,为确定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他文献
审美心理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1978-2008年之间中国审美心理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对
发展是生命世界永恒的追求,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机械论世界观的驱使下愈发功利,物欲膨胀,进而造成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掠夺,导致生态失衡。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全人类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福祉背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系统思考和分析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论文首先解读了“三态”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实践方式的发展,虚拟实践的崛起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需要对当代的重大问题予以批判和反思。虚拟现象显现
自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将《法言》归入儒家之列,后世多以儒家代表作品来对待和研究。然而纵观《法言》全书,儒家思想虽然是主流思想,但是道家思想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思考现代科技的生态负效应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深入思考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态困境之间的关联。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负效应研究,
海森堡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在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领域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所创立的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现在也依然是科技研究的前沿。与此同时,他的科学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