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讨论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差异性。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通过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收治入卒中中心治疗的伴有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的ACI患者96例。根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E)、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I)及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组(EI)。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三组之间动脉狭窄分布、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的不同。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所有入组患者中,E组23例(23.9%),I组14例(14.6%),EI组59例(61.5%)。对三组患者行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行统计学分析,发现I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患者。而EI组患者糖尿病病史构成比例高,且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组患者多以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狭窄(7.78%)多见,而I组患者以大脑后动脉(PCA)(6.01%)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51%)为主,EI组以EICA(8.56%)、颈总动脉(CCA)(8.29%)、PCA(6.42%)及MCA(5.44%)狭窄为主。三组患者前循环梗死均高于后循环(60.9%VS 39.1%,71.4%VS28.6%,55.9%VS 44.1%),脑梗死部位均以基底节区(20%、24%、18.35%)及额叶(25.7%、20%、16.5%)梗死多见,顶叶(11.4%、16%、11.9%)梗死次之。3.ACI的治疗主要采取单抗、双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四种治疗方案。在所有患者中,使用单抗(42.7%)或双抗(41.7%)的比例明显高于静脉溶栓(9.4%)或动脉取栓(4.2%)。在E组患者双抗使用率(47.8%)较高。在I组患者中单抗使用率更高(57.1%)。在EI组单抗使用率(47.5%)略高于双抗使用率(42.4%)。但三组之间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性(P=0.407)。三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在时间效应上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8,P=0.00)。行两两比较发现,总体患者NIHSS7d较NIHSS0d即出现差异性(P=0.03);E组及EI组NIHSS14d较NIHSS0d有差异性(P<0.01)。结论:1.ACI患者多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狭窄。2.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ACI患者发病年龄较小,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ACI患者患有糖尿病或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比例高。3.ACI患者颅外以颈内动脉颅外段、颅内以大脑后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多见。4.ACI患者脑梗死部位多见于前循环血管支配的基底节区及额叶。5.ACI患者多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6.颅内外动脉狭窄对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并无影响,大多ACI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在1周内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