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很旺盛,导致我国农村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城打工,甚至长期居住在城市中。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劳力荒”——即农村中留守的大部分都是劳动力较差的老人和儿童。但大量的耕地需要打理,土地闲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对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此外,以各家各户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型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已经执行多年,由于土地产出率较低,农民市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盈利水平非常有限。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急需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今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变。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中央顶层设计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随着第二产业部分项目产能过剩,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部分城市劳动力过剩引发就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工业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及遍及全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农业结构调整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中央多次研究我国农业的升级问题,并多次强调发展创新型、生态型和循环型农业,其本质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型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因此,研究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这些国家经营家庭农场的时间早,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生产转型,家庭农场发展道路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对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借鉴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后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显得非常必要。
就国外家庭农场的经营经验借鉴而言,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法国的中型专业化家庭农产和日本的精细化小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案例。美国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极其丰富,因此美国家庭农场具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同时,其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生产经营高度专业化,全国10个“农业生产区域”分别主营一两种农产品。法国国土面积远少于美国,不可能发展大型家庭农场,其经营的中型专业化家庭农场规模是美国的约1/10,目前其具有扩大规模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法国农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按照经营对象和内容大致分为畜牧农场、蔬菜农场、粮食农场、水果农场等,且每个农场几乎只经营一种产品,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突出产品特色。日本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不具备发展大、中型家庭农场的条件,其经营的小型家庭农场规模约3公顷,分别是法国和美国规模的1/10和1/100,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用发展立体农业,产业链长且完善,其农场以兼营型为主,观光、餐饮等“副业”收入比例甚至高达70%以上。
国外和国内在政治制度,土地所有权,农业资源分布,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成功经验虽然可贵,但不能直接应用。其中我国西部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土地零散且多为梯田,不适于发展规模种植,美国和法国的家庭农场模式显然不能推行,但日本集农业、旅游观光和餐饮为一体的兼营模式却可以借鉴;中、东部地区以广阔的平原为主,土地集中且便于开发利用,因此可以借鉴美国或法国的大、中型农场的发展模式,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基地。
就国内家庭农场的经营经验借鉴而言,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安徽郎溪、吉林延边、上海松江五个地方,由于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试点的时间较早,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而成为众多学者广泛研究的对象,统称“五大样本”。然而,这些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中东部平原地区,主要以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经营对象单一,地区差异化不够明显。我国中、西部广阔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作为家庭农场推广建设的主战场,缺乏相应的案例可供借鉴。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因此,东、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共享某一特定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即使将范围缩小至某一省份,其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家庭农场经营对象、经营规模、发展方向等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关键在于把握区域差异,力求因地制宜。家庭农场发展规划,也必须贯彻广泛借鉴,灵活运用,突出地区差异和特色。
为了理清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庭农场时的经验借鉴问题,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描述法,在综述家庭农场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典型案例。其中,国外以最具典型性的美国、法国和日本家庭农场为例,国内则以宁波、武汉、延边、郎溪和松江这“五大样本”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注重实证研究,并着重把握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经营对象、经营规模、地方政策、发展等具体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力求能够找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庭农场的组织经营策略。
在研究完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典型案例后,本文进一步从农业结构差异和地区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家庭农场推广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本文从经营对象的视角,将家庭农场粗略地分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植业家庭农场、畜牧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养殖观光型家庭农场等四大类。详细地给出了我国这几种农业类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它们在国内的区域分布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农业资源和社会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以水产业、畜牧业、种植业和生态养殖观光业为核心的家庭农场的存在条件,及其在全国范围内可能的发展布局,以期对照后续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得到具体的差异化家庭农场推广策略。
紧接着,本文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自然农业资源,和市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分布、农业科技水平等社会农业资源。结果表明,我国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的经营对象、经营规模等差异巨大,不可能具有一种具体的模式可供借鉴。但是结合前面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和生态养殖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发展条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一种考虑区域差异的综合借鉴模式。即大体上,东部沿海地区或中部、南部部分水域资源丰富的地区,依然主要经营水产养殖业,但是一方面要优化养殖程序(如发展生态养殖),延长产业链(如发展食品加工或以养殖为中心的旅游、餐饮业),另一方面要优化养殖产品结构,突出区域特色;东北、东部、中部平原地区农业基地,应该继续发展种植业,但是要增大种植规模并优化种植结构,部分区域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大型农场的发展经验;广大的中、西部山区,应该发挥土地流转成本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农业,如水果种植业或畜牧业,尤其是生态养殖观光家庭农场,但要突出特色、控制规模,从而惠及更多的家庭,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流,可以适当借鉴法国和日本中小型家庭农场的经验。
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家庭农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农场;(2)根据市场需求稳步调整,发展结构合理的家庭农场;(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型家庭农场;(4)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调控作用,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和特产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立体化经营家庭农场;(5)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建设家庭农场。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今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变。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中央顶层设计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随着第二产业部分项目产能过剩,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部分城市劳动力过剩引发就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工业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及遍及全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农业结构调整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中央多次研究我国农业的升级问题,并多次强调发展创新型、生态型和循环型农业,其本质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型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因此,研究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这些国家经营家庭农场的时间早,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生产转型,家庭农场发展道路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对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借鉴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后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显得非常必要。
就国外家庭农场的经营经验借鉴而言,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法国的中型专业化家庭农产和日本的精细化小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案例。美国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极其丰富,因此美国家庭农场具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同时,其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生产经营高度专业化,全国10个“农业生产区域”分别主营一两种农产品。法国国土面积远少于美国,不可能发展大型家庭农场,其经营的中型专业化家庭农场规模是美国的约1/10,目前其具有扩大规模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法国农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按照经营对象和内容大致分为畜牧农场、蔬菜农场、粮食农场、水果农场等,且每个农场几乎只经营一种产品,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突出产品特色。日本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不具备发展大、中型家庭农场的条件,其经营的小型家庭农场规模约3公顷,分别是法国和美国规模的1/10和1/100,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用发展立体农业,产业链长且完善,其农场以兼营型为主,观光、餐饮等“副业”收入比例甚至高达70%以上。
国外和国内在政治制度,土地所有权,农业资源分布,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成功经验虽然可贵,但不能直接应用。其中我国西部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土地零散且多为梯田,不适于发展规模种植,美国和法国的家庭农场模式显然不能推行,但日本集农业、旅游观光和餐饮为一体的兼营模式却可以借鉴;中、东部地区以广阔的平原为主,土地集中且便于开发利用,因此可以借鉴美国或法国的大、中型农场的发展模式,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基地。
就国内家庭农场的经营经验借鉴而言,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安徽郎溪、吉林延边、上海松江五个地方,由于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试点的时间较早,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而成为众多学者广泛研究的对象,统称“五大样本”。然而,这些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中东部平原地区,主要以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经营对象单一,地区差异化不够明显。我国中、西部广阔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作为家庭农场推广建设的主战场,缺乏相应的案例可供借鉴。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因此,东、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共享某一特定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即使将范围缩小至某一省份,其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家庭农场经营对象、经营规模、发展方向等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关键在于把握区域差异,力求因地制宜。家庭农场发展规划,也必须贯彻广泛借鉴,灵活运用,突出地区差异和特色。
为了理清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庭农场时的经验借鉴问题,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描述法,在综述家庭农场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典型案例。其中,国外以最具典型性的美国、法国和日本家庭农场为例,国内则以宁波、武汉、延边、郎溪和松江这“五大样本”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注重实证研究,并着重把握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经营对象、经营规模、地方政策、发展等具体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力求能够找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庭农场的组织经营策略。
在研究完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典型案例后,本文进一步从农业结构差异和地区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家庭农场推广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本文从经营对象的视角,将家庭农场粗略地分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植业家庭农场、畜牧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养殖观光型家庭农场等四大类。详细地给出了我国这几种农业类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它们在国内的区域分布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农业资源和社会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以水产业、畜牧业、种植业和生态养殖观光业为核心的家庭农场的存在条件,及其在全国范围内可能的发展布局,以期对照后续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得到具体的差异化家庭农场推广策略。
紧接着,本文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自然农业资源,和市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分布、农业科技水平等社会农业资源。结果表明,我国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的经营对象、经营规模等差异巨大,不可能具有一种具体的模式可供借鉴。但是结合前面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和生态养殖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发展条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一种考虑区域差异的综合借鉴模式。即大体上,东部沿海地区或中部、南部部分水域资源丰富的地区,依然主要经营水产养殖业,但是一方面要优化养殖程序(如发展生态养殖),延长产业链(如发展食品加工或以养殖为中心的旅游、餐饮业),另一方面要优化养殖产品结构,突出区域特色;东北、东部、中部平原地区农业基地,应该继续发展种植业,但是要增大种植规模并优化种植结构,部分区域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大型农场的发展经验;广大的中、西部山区,应该发挥土地流转成本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农业,如水果种植业或畜牧业,尤其是生态养殖观光家庭农场,但要突出特色、控制规模,从而惠及更多的家庭,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流,可以适当借鉴法国和日本中小型家庭农场的经验。
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家庭农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农场;(2)根据市场需求稳步调整,发展结构合理的家庭农场;(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型家庭农场;(4)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调控作用,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和特产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立体化经营家庭农场;(5)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建设家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