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世界的平衡——贾平凹作品的生态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时刻关注和忧患着时下的中国。他热烈地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吟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建立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从而使人类真正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本文选取生态伦理的角度,从贾平凹作品的生态意蕴、生态创作的审美透视以及生态思想产生的根源来审视其文学创作。全文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述了生态文学形成的背景以及对贾平凹生态创作的影响,综合评述了贾平凹作品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以及引入生态视角来研究贾平凹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系统阐释了贾平凹作品生态意蕴。首先,在《废都》以前的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基本上是对故乡山水进行田园牧歌式的礼赞,描绘神奇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构建了一个天地人和的商州世界。其次,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精神家园走向失落,贾平凹开始反思人类当下的生存困境,对都市文明进行深深地反思和批判,追寻精神诗意的栖居之所。再次,新世纪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贾平凹开始由文化的反思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患,注重对人性生态的追问和表达,忧虑土地伦理关系的嬗变,探求人与生灵的和谐之路。   第二章着重探讨了贾平凹生态创作的审美特征。贾平凹在创作中建构了一系列生态意象,旨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心物交融,心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具有性灵美、整体美、神韵美和意境美等审美特性。其次,贾平凹还在其创作中运用佛教禅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从人与自然的审美互动、天马行空的神秘感应和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去描摹禅宗自然的生态和谐,探究审视人类面临的永恒和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贾平凹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根源。从决定艺术生长的原始力量(种族、环境和时代)出发,从贾平凹的出身性格、文化环境和生态文明来解释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原因。   结语部分论述了贾平凹的生态创作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拯救人类心灵、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参照和良药,同时对人类诗意地栖居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经过了大半年的筹备,一个全国性的汽(摩)配业的行业组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摩托车)配件业商会终于诞生.这个商会的成立,意味着国内的汽(摩)经销商,乃至汽(摩)生产企
史铁生是不幸的,因为他在21岁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命运的绝境处找回了生存的意义。上帝很公平,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人开启了一扇窗。史铁生在绝望
学位
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之关系研究是茅盾研究走向全面与纵深的一个必要突破口。西方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伴随着民主与科学传入闭塞的中国,作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译介和批评的文人,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西德尼·谢尔顿(Sidney Sheldo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250多部电视剧、30多部电视剧本和6部舞台剧,在音乐、电影和电视三大舞台获得最高荣誉托尼
对于中国来说,对日本的研究并不存在如日本一样“吾辈心内的中国”的研究传统,毋宁说没有传统也许更确切,如果对日本来说需要重新确立中国这种“方法”,那么对中国来说首先是确认
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关系,许多学者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将以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为切入点,以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为主要考察依据,探讨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
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一定
继2013年11月“风之迹”油画展后,《艺术品鉴》杂志社再次于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1月10日在杂志艺术中心举办“触味”当代油画六人展,在冷空气吹散雾霾之后的阳光灿烂之中,
本文以广州市中、小学生存在的普通话学习偏误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母语为粤语的中、小学生的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的偏误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选择母语是粤语的中、小学生作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