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空间依赖对空间俱乐部趋同的作用机制,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在Arcgis、Geoda等软件的支撑下,以中国各省区为区域单元,检验1985-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分析空间依赖对空间俱乐部趋同的作用及影响机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本文认为空间俱乐部趋同就是指加入了空间属性因素的俱乐部趋同过程,即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地理位置邻近且具有相似的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经济结构特性的一组区域经济单位集群,这组集群内各经济单位的经济增长都将收敛于相同的稳态。相对于经典俱乐部趋同假说,空间俱乐部趋同这个概念加入了各区域经济单位的空间属性,显然更接近于现实情况的经济世界。空间依赖是指生产要素、技术创新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通过经济行为与其邻居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其直接原因就是邻居区域彼此之间经济贸易行为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的扩散,也就是说,某个区域经济单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邻居区域的发展状况。空间依赖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的基本途径是:某区域的邻居区域产品需求增加,将会直接促使该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若其邻居区域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也同样会促使该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相邻区域之间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及应用同样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1985-2009年,我国各省区逐渐形成了中、东、西三个空间俱乐部集群,而且广东、上海、北京的增长作用也通过空间效应的影响在不断加大。首先,通过Arcgis的数据分析工具对空间依赖性的强度做了统计计量,即算出了Moran’s I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也同样表明自1985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单位之间的空间依赖作用在不断加强。其次,我国在1978-2009年间存在着趋同速度为1.84%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空间误差模型所表现出的检验显著性要高于空间滞后模型,参数λ的值达0.738,说明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的过程中,空间依赖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空间依赖主要就是通过区域与邻居区域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变化的。区域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空间依赖的效应形成区域经济增长集群,进而继续带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含有经济增长极的空间经济单位集群,通过空间依赖带动周边邻居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是引致空间俱乐部趋同的一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