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证券市场,权证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应用作为投资、对冲、投资和套利的工具。在中国内地,最初的股票权证于1992年10月引入。权证可以是说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股票认购证”是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发行股票采用的主要发行方式,而“股票认购证”已具备了股本权证的雏形,它的出现象征着中国内地股份制改革新的开端,自此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后来因为过度投机,权证市场于1996年被禁,该证券品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内地市场为了发展衍生品市场,帮助公司对冲风险,于2005年8月再次开设权证市场。这次重建的机遇来源于政府为了推动资本市场发展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沪深交易所也藉此机会再次推出权证产品。股权分置是指可上市交易股票和不可上市股票同时存在。为使所有股票可以上市交易,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必须给私人投资者额外的股权或资金作为当国有非流通股票流通后对其手头的投资组合产生可能损失的补偿。对于不能提供现金或股票补偿的上市公司,发行权证成了首选方式。在中国内地,权证是由大股东发行,一经引入,权证就备受投资者追捧。权证作为衍生产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从现有交易机制的前提下考察权证定价和风险管理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关注焦点。从现状来看,目前学术界缺乏对现有权证市场交易机制方面,诸如日内回转交易、创设注销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等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另外,从中国证券市场实践的角度来看,从权证价格模拟误差和避险交易为着眼点,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和提升交易质量,也缺乏中国内地市场权证交易的相关深入实证研究作为依据。中国是目前国际上刚刚引入权证交易的最大新兴市场之一。另外,与国外市场相比,作为转型经济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内地权证市场存在一些非常有趣的特征:权证价格波动激烈;权证交易制度与基础证券交易制度差异。这些特征都为深入研究中国内地权证市场提供非常好的素材。因此,以“中国内地权证实证研究”为选题开展研究,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指导实践的角度都很有意义和可行性。本文首先研究了境外市场(包括香港、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内地的权证交易机制;然后重点选择了国外市场研究中基本成熟的权证模型,以中国内地权证市场(包括沪深证券市场)权证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所有中国内地市场上权证全样本的交易和报价高频数据,借助统计和计量等方法,对中国内地权证在现有交易制度下的定价效率、避险交易、日内回转交易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内地权证存在着定价方面的显著差异。与境外投资者相比较,中国内地权证投资者承担了更多的权证定价效率误差:为何定义中国内地权证的定价效率误差,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证分析。首先,考察权证的引入对基础证券的价格、波动率、交易量、买卖差价和贝塔产生的影响;其次,研究权证价格和基础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的相关性。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权证价格严重地偏离基本研究,采用历史标准差计算的B-S公式的定价误差平均是-48.59%。论文展示了定价误差与权证的价内外性质、到期前事件及权利金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发现权证的定价误差显示了很强的自相关。论文还发现并展示了权证的交易对基础证券的风险、流动性和交易量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的结论支持额外的权证供应会减少基础证券波动率的理论。相关性结论还显示了权证市场为股票价格起到了价格发现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