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贷配给现象的描述和理论解释上,本文则更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首先以国内外信贷配给微观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的行为特征和程度变化进行现象描述,然后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的行为特征、影响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特有因素进行理论解释;接着将信贷配给程度纳入IS-LM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货币政策措施和执行效果,运用1996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以及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较好地证明了本文的立论。国内尚没有专题研究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文献,国外对信贷配给程度的研究也都散见于各自的研究论题中,并且对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的特殊性研究比较欠缺。本文从现象描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三方面对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与银行信贷相关的特有因素影响了我国银行的信贷配给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我国银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社会信用环境、银行贷款担保条件、利率调整政策等。本文进一步从信贷配给程度变化的角度对我国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稳定性进行了新的解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都表明,1998-2000年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在这一时期加重,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2001-2003年我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减轻,因而货币政策效果较好;2004年以后,我国逐步转向了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但由于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已经减轻,趋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最终被弱化。本文的研究为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