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豆棚》是清代乾嘉年间出现的一部“仿聊斋”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与客观文化环境有关,而且与作者曾衍东的个人创作意图有密切关系。本文首先考察了曾衍东所生活的大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然后从其生平探究创作的缘起。笔者以为意图不仅是曾氏创作的起因,而且参与作品内在艺术风格的建构。因此,从探讨作者的意图出发研究《小豆棚》是很有意义的。意图有两种,显性意图和隐性意图。前者为作者意识到的、实际叙述和表达的以及意欲让读者知会和理解的,对作家来说是体现了其能动性和自由性的东西。本文探讨了显性意图对创作方式和作品艺术成就的影响,认为寻找文类的冲动是曾氏选择“聊斋体”的重要原因,这样“聊斋体”文类的延续性、文类惯例以及读者期待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曾氏的创作中。显性意图的作用不仅于此,还表现为作家有意突破“聊斋体”的文类规范进行艺术创新的努力。但显性意图不可能在作品中完全实现,因为作者必须借助于一种非个人化的语言和形式惯例来表达来自己的意图,这种并非个人化的语言和形式惯例正是作品的隐性意图赖以生成的必要条件。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又运用文化学、精神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隐性意图与作品艺术风格建构和思想内蕴呈现的关系。隐性意图是那些为作家意识不到的、无可选择和超越的因素,它以潜意识的目标信念为核心,表现为一种不够明确的创作意向,它对作家来说是受动性的和不可避免的,它深隐于文本形式之后。本文认为曾氏所创造的文本背后深隐着作家难以言表的生命冲动和情感需求,这既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一方面,作家在精心雕塑着他心目中的女神,另一方面又颠覆了这些女神,将她们奴化,尤其是对妒妇悍女的巫化和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