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批判性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主动的将学来的知识内化、迁移和深度理解,进而可以做到在新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教育作为以课程学习为主线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解决新情景问题等深度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责任。然而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浅层化学习、学生主体性不足等现象,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都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对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重新审视,系统的探讨影响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进而有的放矢的提出促进小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对策建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此,论文基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系统探究小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状况,分析不同背景特征学生在深度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小学生学习动机、课堂参与、主动学习、同伴互动、师生情感交往的基本情况,由此探求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小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不高,学习方法以表层学习为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批评性思维能力差;2.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偏弱。对新领域的探究意识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感受较差,无法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的学习更多依赖外部动机,例如为了逃避惩罚或者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和表扬而学习;3.小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一般,师生情感交往较差。学习投入中课堂参与水平以及同伴互动水平较差,师生交往形式单一、缺乏深度;4.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对深度学习存在显著影响。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深度学习水平,也能通过学习投入影响深度学习。学习投入的四个维度:课堂参与、主动学习、同伴互动以及师生情感交往均对深度学习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建议: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是前提。从激发学生对学习需要、引发学生求知欲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干预;深化师生情感交往是重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交往中发挥主动作用;提升教师深度教学水平是保障。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的指向等各方面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