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间视角下《英国病人》的身份探索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翁达杰是加拿大著名离散写作作家,《英国病人》使他跻身国际“无国界作家”行列。翁达杰出生于斯里兰卡,在英国和加拿大接受教育,具有典型的离散背景。他的文学创作聚焦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空间移位、和文化差异发声等问题,具有后现代文学创作的鲜明特征:闪烁性、碎片化、不确定性。《英国病人》于1992年获得英国布克小说奖,后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9项奥斯卡奖。2018年7月9日,《英国病人》从过去50年布克奖小说的名单里再次脱颖而出,获得金布克奖。
  本文旨在运用空间理论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剖析《英国病人》身份探索主题。从小说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第三空间切入,分析空间对小说人物身份变化的影响。空间位移通过改变小说人物的物理环境,社会文化关系,进而造成人物的身份认知冲突,即小说文本里呈现出的身份迷失;心理空间里的多层次叙事对话推动小说人物主观能动地探索身份边界,促进人物对自我身份的多元理解和定位;在边缘化的第三空间,作为文化他者的小说人物通过混杂和矛盾模仿的策略,模糊了异质文化之间的界限,进而颠覆后殖民语境里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推翻帝国主义的中心话语权威和变相隐形的压迫控制,从而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
  空间移位和身份探索及认同是当今时代的共性问题。首先,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地理空间的流动推动文化交流,文化摩擦导致个体身份迷失和社会安全危机,比如少数族裔和难民的身份认同和恐怖主义问题。其次,空间对个体身份进行不同程度的塑造,不局限于地理空间,还涉及心理空间和第三空间,例如互联网空间的虚拟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问题。本问试图从空间和身份两个角度进行文本剖析,对个体而言,有助于读者对自身所处空间和身份探索进行深刻思考和合适定位,以获得独立的文化身份意识;对集体而言,有利于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行,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然而,在把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的时候,不少中国译者只考虑到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是否已充分体现,却没有重视译文读者能否接受。因此,研究外国译者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语言与文化能力出众,还会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评估,修改译文,让中国文化“走”得出去。  1980年,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钟玲合译、出版美国第
学位
黄运特是当代美国华裔翻译家,学者,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社会中的亚裔及其文化为对象,探讨美国社会中亚裔移民及其文化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白人群体对亚裔移民生活的影响。通过撰写《暹罗连体兄弟在美国》,黄运特再现了19世纪早期亚裔连体兄弟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揭露连体兄弟在白人社会中被视为种族“他者”、性别“他者”和阶级“他者”。因此,本文从后殖民主义中“他者”概念出发,对传记中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宠儿》于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宠儿》不仅展现非裔美国黑人现实生活,还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学者对《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从心理分析、种族主义等角度出发;一些学者运用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但是他们着重分析《宠儿》的叙事时间和叙事对话等。较少有学者运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
学位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的晚年作品之一。小说围绕一场话剧的排演展开,讲述了两个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寻求爱而受挫的故事。对于此部小说,很多学者认为晚年的莱辛陷入了谈情说爱的狭隘题材。本文将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试图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小说中的爱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分析,以期揭示莱辛在这部小说中阐释的哲学主题即爱的不可或缺性。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的
学位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于1905年发表的《欢乐之家》是她的成名作,奠定了其作为小说家的地位。通过资料整理发现前人对该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大多集中在女主角莉莉身上,鲜有学者从配角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  因此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他者”理论,从小说中的配角出发,结合小说文本,试图证实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备受男权压迫,长期处于“他者”地位这一猜测。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文本,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传递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以唐诗的译文也应当展现唐诗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唐诗译者中,许渊冲先生一直强调翻译唐诗的风格,且他对唐诗风格翻译的理解产生过变化。然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于许渊冲对唐诗形音之美的重视,很少有学者察觉到他转变的风格翻译理念。  本文选择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为理论框架,即先识别原文的形式标记,把握形式标记的创建方法,然后观察许渊冲在翻译原文形
学位
葛浩文是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文化中美,语取东西”的翻译风格,提升了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葛浩文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成功个例,具有借鉴意义。葛浩文翻译的作品《蛙》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探析计划生育政策艰难而复杂的实施进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全文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是考察葛浩文翻译行为,分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主要描述奴隶制时代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创作于1973年,主要描述黑人女性——秀拉与奈尔两人的生活状态,语言精炼且极具深度。  本文采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将全文分为五个章节来研究小说《秀拉》的主人公秀拉与奈尔的“自欺”。第一章介绍托尼·莫里森生活经历、作品创作背景及小说《秀拉》的故事情节,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带一路”的推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英剧美剧涌入中国,同时国剧也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字幕翻译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字幕翻译不只是目的语与源语的简单转换过程,它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成功的字幕翻译是搭建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字幕翻译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进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不同于单一模态的文字作品,影视作品是包含声音,图像,文字等的多模态语
学位
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虽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教师作为课堂的决策者、执行者,无疑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对教师的研究,多强调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作为一种工具的价值,而缺乏对教师内在情感和认知的重视。身份认同则为审视教师自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给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作为特殊群体,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