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为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将沿海沿江发达地区的工业迁移到西南大后方。战前西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交通的阻隔工业体系十分薄弱,这些企业的到来一方面给大后方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大后方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另一方面,大后方电力企业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大后方工业对电力的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在大后方工业中心城市兴建电厂,资源委员会与广西省政府合资组建的柳州电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立。该厂成立后执行国家统制政策,收购原有老厂厂房及设备,更换管理人员,采取近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福利政策。柳州电厂是大后方工业建设的缩影,反映了大后方工矿业建设的成就与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扎根于抗战大后方的柳州电厂为研究范本,以广西及大后方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依据该厂档案资料及其他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以其自1941年11月至1949年9月间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深入研究其所产电力对于柳州及整个广西工业的影响,同时也注意考察该电厂为中国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为战后广西工业体系形成所奠定的基础。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概述了建国前后学术界关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电力建设、电力政策研究情况,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以启示文章的创新思路。同时,指出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及创新目标。第二部分阐述了由于沿海工厂内迁,内地电力资源紧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准备在大后方大规模建设电厂以缓解电力紧缺困境。随着沿海大批企业迁桂,结束了战前广西半独立的状态。新桂系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政策,使广西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广西战前电力建设比较落后,战争爆发后电力紧缺现象严重。第三部分简单介绍柳州电厂的历史沿革和资源委员会、广西省政府建设柳州电厂的经过。第四部分将柳州电厂放在近代企业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其生产经营模式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作用。第五部分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柳州电厂的人事管理制度,着重研究其福利政策在增进企业效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的积极作用。第六部分着力阐释柳州电厂在战时为广西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及战后对广西工业体系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