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人体全身出汗率的测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人体全身出汗量的方法——衣物增重法,并利用该法分别测定20。C、25℃和28℃3种环境温度下,8名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分别以0.90m/s(2mi/h)、1.78m/s (4mi/h)和2.68m/s(6mi/h)的速度跑步15min后的全身出汗率。然后运用配对t检验对8名受试者单位面积出汗率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环境温度和活动强度对人体单位面积出汗率均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分别为20℃、25℃和28℃以及活动强度分别为0.90m/s、1.78m/s和2.68m/s时,人体单位面积出汗率的范围为1.605~681.100 g/(h·m2),同时也论证了衣物增重法是测定人体全身出汗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测定全身出汗率的同时还监测了受试者10个心肺功能指标,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后得出,呼吸交换率、02等价通气量、C02等价通气量均与全身单位面积出汗率不相关,其他7个生理指标均分别与单位面积出汗率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程度的高低排序为:摄氧量>每分钟通气量>C02呼出量>相对摄氧量>代谢当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这表明,通过监测心肺功能指标可大致描述人体综合受热程度以及活动强度,同时得到单位面积出汗率的预测。此外,本文还利用滤纸片法分别测定20℃、25℃和28℃3种环境温度下,1名男性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分别以0.90m/s、1.78m/s和2.68m/s的速度跑步15min后其上身10个部位的局部出汗率。通过配对t检验得出,置信度为90%时,按单位面积出汗率的大小和差异显著性可将上身10个部位分成4组,其排序为:腹部上部>背部左下部和背部左中部>胸部、肩胛骨和腹部>肩部、上臂处、脊柱上部和脊柱中部。除20℃、0.90m/s与20℃、1.78m/s时该名受试者上身局部单位面积出汗率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配对t检验的结果都表明环境温度和活动强度对上身局部单位面积出汗率均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分别为20℃、25℃和28℃以及活动强度分别为0.90m/s、1.78m/s和2.68m/s时,该名受试者上身10个部位的单位面积出汗率的范围为2.0~1418.4g/(h·m2)。人体全身及上身各部位出汗率的测定为研究出汗状态下的服装热湿舒适性提供了基础生理学数据、为探讨出汗调节机制提供了线索以及完善了人们对上身部位的出汗差异认识,能为运动服装的结构设计、面料选择以及出汗假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