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万全的“三有余,四不足”理论明确提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肺脾不足,是儿童的生理特点,小儿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善,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最高。广东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感邪夹湿更易碍脾伤肺,因此儿童肺脾气虚的体质十分常见。肺脾气虚的患儿容易患肺系、脾系疾病,按现代医学分类,属于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肺脾气虚儿童处于“未病”范畴中的病而未发阶段。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儿科门诊“治未病”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门诊就诊患儿多为急性病,且家长常忽视儿童体质的潜在危险,临床开展“治未病”有一定的难度。而社区医疗作为一个新的医疗模式,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社区儿童保健的细化深入,为儿科“治未病”、“未病先防”等医疗诊治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方便、有利的条件。社区开展治未病,必将在儿童保健预防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的:通过采用传统疗法——捏脊,进行社区“治未病”的临床探讨,对肺脾虚体质儿童进行健康干预。将治未病服务范围扩大到社区,探索适用于社区的中医治未病的医疗形式。观察捏脊治疗后肺脾虚儿童中医症候及生长发育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中医传统疗法在“治未病”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对试验组的肺脾虚儿童进行健康干预及调护,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不进行干预治疗。半年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并填写不良事件观察表。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方差齐性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dit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试验组痊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显效率(P<0.05)。治疗后,试验组前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进行自身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每半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腹泻次数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题组对20例脾虚患儿进行相关唾液淀粉酶检查,研究显示治疗前、后唾液淀粉酶经统计学分析,二组有显著性差距(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捏脊疗法能显著改善患儿肺脾虚的临床证候,能显著提高肺脾虚儿童的唾液淀粉酶水平,能显著减少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但未发现捏脊治疗能显著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及腹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