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太空任务的不断拓展,因燃料耗尽或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失控航天器日益增多,采用空间机器人捕获失控航天器并进行维修的在轨服务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捕获目标过程中,空间机器人与目标构成的组合体的惯量矩阵相对于捕获开始前的空间机器人本体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可能导致空间机器人无法有效控制抓捕过程中整个组合体的姿态。因此,对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进行精确地辨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空间组合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太空任务的不断拓展,因燃料耗尽或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失控航天器日益增多,采用空间机器人捕获失控航天器并进行维修的在轨服务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捕获目标过程中,空间机器人与目标构成的组合体的惯量矩阵相对于捕获开始前的空间机器人本体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可能导致空间机器人无法有效控制抓捕过程中整个组合体的姿态。因此,对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进行精确地辨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辨识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辨识构型固定的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这种情况属于定常系统参数辨识问题;另一种是从整个捕获过程的角度来辨识变化中的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则属于时变系统参数辨识问题。本文将同时对以上两种情况的组合体惯量矩阵辨识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另外,在实际执行辨识任务时还会面临一些难题,例如:对组合体惯量矩阵辨识的准确程度十分依赖于所测角速度的精度,而在某些干扰条件下角速度测量值中可能存在非常复杂的测量噪声;在处理实时辨识任务时,其惯量矩阵在随时间平滑变化的同时,也会在目标被捕获的瞬间发生不可预测的突变。这些问题都进一步地增加了精确辨识组合体惯量矩阵的难度。鉴于此,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方法应用到惯量矩阵辨识研究中,分别从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的角度,开展了空间组合体角速度测量数据中存在复杂测量噪声、捕获目标过程中组合体惯量矩阵随时间变化且存在突变情况下的惯量矩阵辨识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开展了空间组合体定常惯量矩阵在轨辨识方法的研究。为提高复杂测量噪声环境下对构型固定的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的辨识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定常惯量矩阵辨识方法。首先建立了空间机器人捕获目标后组成的构型固定的空间组合体姿态动力学模型。根据该动力学模型,采用域随机化(Domain Randomization)方法生成空间组合体角速度、控制力矩和相应的惯量矩阵等数据,以模拟实际测量数据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构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并利用训练集和设计的训练策略对其进行训练。最后,在两组具有不同测量噪声量级的测试集上测试了深度神经网络的辨识效果,并与递推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辨识方法和采用传统训练策略训练的传统DNN进行了比较。(2)开展了基于集成深度学习(Ensemble Deep Learning)的空间组合体定常惯量矩阵在轨辨识方法的研究。由于单个DNN在采用梯度下降方法进行训练时会陷入到不同的局部最优解,从而导致训练后的DNN对参数辨识的性能不够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集成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对复杂测量噪声环境下空间组合体惯量矩阵的高精度辨识。该方法首先构造单个DNN作为集成深度学习的个体学习器(Individual Learner)。采用注入随机性(Injecting Randomness)方法获得一定数量的个体学习器后,将所有个体学习器的输出用六个线性回归函数进行集成,并基于训练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来自动确定这些线性回归函数的最优回归系数。最后使用两组具有不同测量噪声量级的测试集对该方法的辨识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已有的RLS辨识方法、单个DNN模型、平均集成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最小二乘的集成深度学习方法在辨识精度与稳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3)开展了空间机器人捕获目标过程中组合体时变惯量矩阵在轨辨识方法的研究。针对空间机器人捕获目标过程组合体惯量矩阵会随时间变化且在目标被捕获瞬间发生突变情况下的参数辨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惯量矩阵实时辨识方法。首先根据目标捕获前后的两个阶段,分别构建空间机器人与空间组合体的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该动力学模型结合域随机化方法获取足量数据用于训练与测试。并利用训练集和设计好的训练策略对由LSTM网络与多层全连接网络组成的深度参数辨识网络进行训练。最后使用一组测试数据测试了网络的辨识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组合体时变惯量矩阵的精确辨识。(4)以刚体姿态动力学的轴对称情况为切入点,开展了DNN执行参数辨识任务时的运作机制分析工作,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快速构建DNN的参数生成方法。从DNN内部隐藏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在进行参数辨识任务时的运作机制。在对DNN各隐藏层进行分析时,以刚体姿态动力学为例,揭示了DNN各隐藏层参数与其输入之间的一些统计关系,并在阻尼谐振子和阻尼摆系统参数辨识问题上对这些统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通过模仿这些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快速构建DNN的参数生成方法,最后利用测试集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性。
其他文献
<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界有“南卓北熊”之说。南卓,指的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卓炯;北熊,指的是我的老师、黑龙江大学教授熊映梧。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是因为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都注重学术研究创新。卓炯先生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熊老师则最早提出生产力经济学概念。高考制度恢复后,教学领域百废待兴,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程老旧。就在这时,身为系主任的熊老师给我们开设了一门新课——生
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主食,是世界上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的农作物。由于其生长的季节性,在采收后通常需经贮藏以满足全年之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对稻米生产的要求逐渐从产量转向品质。然而目前对于提高稻米品质的研究似乎因学科领域不同出现了采前采后脱节现象。农学专家主要侧重于采前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如水稻品种、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等。食品领域的专家主要关注稻米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与质量控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微观基础,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其复杂性也增加了公司治理难度。依据高阶梯队理论,CEO职业顾虑会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决策。职业顾虑不仅能够从职业生涯角度为经理人带来长期激励,还可以诱导短视的代理问题,不利于提升企业投资决策质量。所以,识别CEO职业顾虑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代理问题并加以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CEO职业顾虑
表面增强Raman光谱(SER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痕量分子检测手段,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SERS信号强度强烈地依赖于金属纳米结构产生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而LSPR的性质直接与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以及结构等因素有关。高导电率金属纳米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能够产生极强的LSPR现象,基于此类材料制备出的三维(3D)SERS基片由于结构种类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的能源特点决定我国在一段时期内仍以煤炭作为能源主体。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是煤化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低温热解技术是煤炭高效热转化的手段之一。以储量大的低阶煤为原料,通过中低温热解技术获得的兰炭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应用广泛,可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不平衡的压力;副产的煤气和焦油,可弥补我国“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缺陷,但我国工业化兰炭生产中普遍存在末煤资源利用率低、煤气热
本文主要研究格的复合问题,主要研究一个有限的中间子因子格(Intermediate subfactor lattice)复合一个有限群的子群格得到的复合格是否可由某个中间子因子格实现?第一章介绍中间子因子格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近年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系统阐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问题研究的预备知识,包括von Neumann代数的知识,如离散交叉积(Discrete cross prod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因其低燃料渗透、低催化剂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组件,阴离子交换膜(AEM)起传递氢氧根,分隔两极活性物质的关键作用。经多年的研发,AEM的氢氧根离子电导率和耐碱性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升,二者之间的trade-off也需进一步破解,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氢氧根传导能力的提升仍强烈依赖于离子交换容量(IEC)的提高,进
煤热解是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煤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均一性以及对煤热解的“分子水平”行为研究不足,使得对煤热解过程中化学键的解离规律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认识比较欠缺。通过合理设计原位热解飞行时间质谱可实现初级热解产物、中间体和自由基的原位检测。在本论文研究工作中,通过自行组装热解-电子轰击电离/真空紫外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和构建热解-电子轰击电离/真空紫外单光子电离-分子束取样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是一类强关联电子材料,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超导电性、巨磁电阻、金属-绝缘体转变等,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应用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阳离子排列方式的不同,LaBaCo2O6-δ(LBCO)可分为无序、有序和纳米有序三种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尽相同的晶格参数,从而导致磁性和电输运行为的不同。例如,在电输运方面,无序和纳米有序的LBCO材料为金属导电,而有序的LBCO为半导体。
全球化石燃料消费的增长,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急剧增加,电催化CO2加氢还原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是缓解温室效应、获得高附加值化学品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然而,该技术的关键之一是设计开发高效廉价的催化材料,以克服CO2化学惰性强、反应动力学缓慢、催化剂内传质阻力大、产物选择性差等难题。本文通过构建以非贵金属为活性中心的单/双原子催化剂,基于其清晰、均一的活性位构型,揭示催化剂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