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旨在通过对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进行研究,并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试图发现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交际环境,保证外语教学的质和量。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全民的交流工具,又是思想工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8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我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因此,学习外语也就越来越重要。 笔者认为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章:理论基础。作者介绍了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输入的概念、语言输入理论的形成、内容及克拉申本人对语言输入理论的解释,重点介绍了语言学界对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所起的三种不同的看法以及语言学家们对语言输入理论的评介。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理论: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核心是输入理论。克拉申认为:1.语言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得无关;2. 我们通过语言能力获得超过我们现有水平的那部分知识;3.如果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的,并且是足够的,学习者就会理解超过我们现有水平的那部分知识;4.口语能力是不能直接教授而获得的。克拉申提出了学习者在第二语习得中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1. 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2. 语言输入必须是有趣的,有关联的。3.语言输入必须是非语法程序安<WP=86>排的。4. 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语言学家对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行为论,先天论和相互作用论。他们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语言输出机器”。语言环境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得到的外部刺激以及相应的反馈。而先天论者认为,学习者是一个“大装置”或“暗箱”。他们强调语言习得的内部因素,即人脑里的语言加工机制。语言输入不起关键作用。相互作用论者认为,二语习得是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与外部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作用于输入的性质,同时输入的性质也决定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语言学家对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提出质疑: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没有确切的定义,因为输入是难以检验的。课堂上运用正式的语言表达违背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的理论。可理解性输出与可理解性输入同等重要。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但不是习得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作者阐述了个人对可理解性输入的理解。作者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必须是可理解性的。如果学习者不理解所学信息,就不会习得语言。换言之,这种不可理解性输入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噪音”,是没有用的。 2.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笔者总结了有助于学生理解的一些方法:1.)适当的语速有助于理解语言输入。2.)尽量使用高频、中性和具体的词汇,尽量避免使用习语和俚语,因为减少词的语音变化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3.)适当的重复会给学习者提供选择可理解性输入的机会,尤其是在非言语语境中。 <WP=87>4.)解释可以简化学习者对难句子的理解。5.)指出并修正学习者的错误有利于学习者今后正确使用语言。6.)“随时随地原则” 给学习者提供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环境。3 输入是第一位的,而输出是第二位的。实践证明,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不进行语言输出也会产生语言。儿童二语习得中的“沉默期”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口语能力会随着学习者听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建立。在我国,许多自学成才者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另一方面,并没有证明不用进行语言输入就能建立语言能力的实例。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对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建立的,即使没有语言输出也可以,而语言输出自己却无法使语言学习者建立语言能力。4. 可理解性输入是理解输入的前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输入促进语言习得。通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大量输入,口语能力会自然地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可理解性输入。第三章,关于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问题的调查。笔者利用采访和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式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一方面,通过对老师的采访试图发现大学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可理解性输入?他们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以及可理解性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是否重要?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发现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是否是可理解性的?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师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环境的创造。其结果说明了教师在经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后,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存在一个共同点: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提供适当的可理解性输入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第二外语教学中主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