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邺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曾先后作为曹魏等六个朝代的都城。后经战火焚毁,变成一座落寞的城池,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给唐代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表现在诗歌创作中。无论是从文化记忆角度进行回忆,还是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唐代诗人笔下的邺城往往是鲜活可感的。第一章主要从历史沿革角度分析邺城历经的历史与其政治文化与军事地位。第一节分析唐前邺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及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和悠久的割据,重点介绍曹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邺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曾先后作为曹魏等六个朝代的都城。后经战火焚毁,变成一座落寞的城池,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给唐代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表现在诗歌创作中。无论是从文化记忆角度进行回忆,还是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唐代诗人笔下的邺城往往是鲜活可感的。第一章主要从历史沿革角度分析邺城历经的历史与其政治文化与军事地位。第一节分析唐前邺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及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和悠久的割据,重点介绍曹魏时期宏阔慷慨的邺下文学风气。第二节论述唐代邺城的概况,从地缘关系、历史沿革、政治文化以及唐人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出发,将唐代邺城这一综合的概念提出。第三节主要介绍唐代邺城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水陆交通状况:山势巍峨的太行山构成了此地雄险的地势,形成了独特的“洛阳——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恒州——定州——易州——幽州”的南北驿道,成为诗人求仕、漫游的重要道路,连接了京畿地区和河朔一带。水路交通则以漳河为主干,以滏水、洹水、汤水、淇水为辅,形成了严密的运输航路。第二章着眼于唐代诗人的邺城文化记忆与现实书写。先以具体人物为例,分析唐代诗人想象中的邺城文学记忆。曹魏时期是邺城文学最繁盛的阶段,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在唐诗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符号化意象。盛唐气象的精神内涵与邺下风流的呼应,然后从唐代诗人的士不遇心态出发,以刘桢卧病、王粲登楼为例,分析唐代诗人士不遇心态的代入和异代共鸣之感。第二节以现实书写为切入点,分析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关于“邺城之围”的诗歌创作,并探析其诗史意义。第三章从诗人的行迹出发,探究唐代诗人来往太行山东麓的南北驿道时,途径邺城及周边地区的诗歌创作。从动态与实地体验出发,以题材分类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以张说为例,分析他在贬谪相州时游历邺城的诗歌创作,以及他所书写的邺城风貌与景物特征;再从送别酬赠、登临怀古之作出发,按时间顺序分析唐代其他诗人所作邺城诗的情感内涵,重点整理邺城的漳河、淇水、易水等河流在唐诗中成为送别意象的写作;第二节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背景出发,分析诗人干谒诗创作特征;第三节从艺术特色角度出发,分析唐人邺城诗悲壮苍凉的审美风尚以及宏阔大气的地域展现。第四章为个案研究,以铜雀台诗歌创作为例分析唐代诗人对邺城文学的接受和新变。铜雀台是曹魏政权盛极一时的建筑象征,也是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文学景观,经过文人的审美塑造,形成了独特的铜雀文化,并影响着唐诗的创作,乐府旧题“铜雀台”“铜雀妓”等在唐代仍然被诗人书写。第一节追溯“台”建筑的起源、铜雀台的修建以及魏晋时期铜雀文化,重点书写“宫怨”传统的定型,第二节赏析唐人铜雀台、铜雀妓诗的宫怨情调,并梳理初盛唐铜雀台诗对魏晋铜雀台诗宫怨主题的继承。第三节从唐人创作的新变出发,分析中晚唐铜雀台诗中的咏史怀古意味与强烈的现实关照。
其他文献
无障碍电影是视听障碍人群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是残健平等、共享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自“十四五”规划发布以来,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呼吁声音越来越响,其中关于信息无障碍、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向更是重中之重。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权白皮书中也提及了保障残障人士参与并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无障碍电影视听转换的技术流程和艺
萨拉迈·穆萨(1884-1958),二十世纪初埃及著名作家、改革家和新闻工作者。他一生著作颇丰,作品涉及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和新闻学等领域。他积极参与埃及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埃及最早的社会活动家之一,终身致力于探索埃及社会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萨拉迈·穆萨对埃及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萨拉迈·穆萨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探求埃及乃至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
2020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明确思政建设目标与内容,这对英语教学育人指明方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全人发展理论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采取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高中英语阅读的实际教学状况来调查分析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某高中6名英语教师及所带240名学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研究问
陵号,即历代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我国帝王陵号始于秦始皇的陵号“丽山”(又称“骊山”),止于清光绪帝的“崇陵”,共计208个,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作为皇权的象征,陵号与我国古代社会的皇帝制度、政治局势、丧葬习俗和宗法观念等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构词方面:我国帝王陵号由专名加通名构成,有“专名+通名‘山’”和“专名+通名‘陵’”两种形式。前者构成的陵号只有2个,即秦
我国陆域山地面积占比近2/3,山地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加上西部大开发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导致区内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重要的灾害防控与安全保障的手段,对山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典型山地县域纳雍县为研究区,通过厘清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流程与目标,在多源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数值模拟等核
体演文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第二外语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同构关系。这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被运用到了英语教学领域。通过对体演文化教学法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而编写的《体演苏州》这一汉语口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从话题内容、语言知识
现今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被各种数据包围,个人数据作为人们在数字世界中留下的足迹被随时记录,其背后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在全球贸易中,对个人数据的跨境搜集、使用、迁移已经时常可见。各国政府都正在逐步立法以避免本国个人数据受到侵害,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仍是以双边协定的形式解决个人数据跨境流动问题,缺少多边的国际条约加以规范。个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上,欧盟作为早期制定相关规则并实施的区域性组织,《通用数据保护
本课题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酉州苗绣”进行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研究,以期达到以下两点目的:一是升级酉州苗绣的品牌形象,缓解数字时代与疫情冲击下酉州苗绣的宣传和销售难题;二是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新思路。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相关政策、政府发文的指导意见,从视觉传达设计视角探索具有可行性数字化传播设计方案:提出酉州苗绣品牌升级方案
私纪录片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产物,特指那些将镜头对准自我或亲友,以参与和自我反射方式进行影像书写的纪录片。在“DV(Digital Video)运动”的影响下,部分纪录片导演拿起摄影机,抛开宏大的叙事题材,开始记录日常生活,一种指向私人空间的纪录影像悄然兴起。随着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出现以及从2G到5G网络的更新迭代,各平台先后推出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功能,在录像设备的操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和国家的研究也具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区域国别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该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学术讲座就是较为常见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形式。笔者作为口译译员在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进行了线上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讲座的交替传译,在对比了翻译时长和译文质量后,笔者选定其中3次线上学术讲座的翻译实践作为